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事快评)高校等级划分的多重弊端

(2014-11-14 00:49:36)
标签:

股票

晏扬
    
    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近日,这样的传闻在网上流传发酵。对此,教育部新闻办官方微博“微言教育”称,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今后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提高集成效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11月13日《新京报》)
    虽同为公立高等院校,但我国公立高校是分多个等级的。最高等级是9所“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包括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中国科大等;其次是“985工程院校”,目前有几十所;再次是“211工程”院校,目前有100余所;再往下是普通二本、三本院校。将高校划分为多个等级,有利有弊,尽管教育部官微及时澄清了传言,但对于高校等级划分之弊,我们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是不利于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985工程”、“211工程”不只是一个头衔或一项荣誉,更意味着可以获得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包括资金投入上的倾斜。政府教育投入有限,名校多分一杯羹,普通院校就少分一杯羹,以至于高校之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这固然让少数名校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代价是更多普通院校的教育质量不断下滑,甚至出现“生存危机”。
    二是加剧了高考竞争,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现在全国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70%以上,但竞争比过去更加惨烈,为何?重要原因之一是,现在考生拼的不是考上大学,而是要考上名校,“非985不上”、“非211不上”云云,高校等级划分给高考竞争火上浇油。结果是,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威力不断没有减弱反而在加强,拼升学率、拼考上名校的人数仍是各中学的奋斗目标,填鸭式教育大行其道,素质教育被抛诸脑后,学生的负担始终减不下来。
    三是导致“院校歧视”,不利于促进就业公平。“院校歧视”是就业歧视的新变种,指一些用人单位招聘时“非985、211毕业生不要”。尽管教育部、人社部一再出台禁令,但“院校歧视”依然愈演愈烈,连一些学校招生研究生,也要求必须是“985院校”、“211院校”的本科毕业生。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奇怪,因为自从有了“985院校”、“211院校”评定,招聘市场上便逐渐有了“院校歧视”。换言之,“院校歧视”其实源于高校的等级划分,当人们指责用人单位把高校及毕业生分成三六九等时,殊不知,行政权力主导的高校等级划分,何尝不是把高校及毕业生分成三六九等?
    高校是不是有名、属于哪个档次、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完全由“市场”说了算,而不是由官方说了算。高校等级划分类似于高校被赋予不同的行政级别,取消高校行政级别是改革的大方向,那么高校等级划分将何去何从?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