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国安
10月16日,成都商报刊发的独家新闻《一场资助背后的冷暖人心》,讲述了三轮车师傅老冯资助14岁女孩玲玲(化名)的故事,坚持4年的资助后,老冯与孩子首次见面,却因孩子表现出的“冷漠”,有些寒心随后停止了资助。(《成都商报》10月17日
)
这件事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也引起了许多争议。从大家发出的议论看,支持双方的两种意见都存在。一方面,一些意见对女孩的态度表示了理解。专家分析,因为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导致他们有自卑心理,但骨子里往往深嵌着强烈的自尊与过度的敏感。尤其是在捐赠者这里感受到压力,当他们不知道如何去面对的时候,会选择逃避心态。另一方面,也有人支持冯师傅的做法。老伯资助女孩,并不是要女孩感恩戴德,但是如果连一句暖心的话都没有,真是没有必要再去资助了。
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述意见我都是赞成的,因为事物本来就是一分为二的。问题是,作为当事人的双方,应该如何对待这些议论。对于女孩来说,我们的家长、老师等亲人应该教育她,让她懂得,贫穷不必自卑,自卑也不必拒绝感恩。而接受捐助之后,表达感恩则是做人的最起码的道德和礼貌,不能用自尊来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打掩护。对于捐助者老冯来说,既然做善事,就应该不图回报,包括不计较孩子是否感恩。如果把她看成自己的孩子,发现她不懂感恩,怎么办?那也不是拒绝捐助,而是采取适当的方法,教育她改变性格,振作起来,勇敢面对,然后懂得感恩。
其实,世界上有些事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也难以明确地判断谁是谁非,因为事情本身就存在多个层面,观察问题也存在多个角度,解决问题还是求得最大公约数,或者努力靠近双方的差异。让善事能继续进行,需要双方的宽容和理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