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城时评)警惕教师节不送礼背后的“合法伤害”

(2014-09-15 00:20:09)
标签:

育儿

首席评论员 姚文辉

    今年教师节,黑龙江哈尔滨市依兰县高级中学高二十七班班主任冯群超因班里学生没买礼物,训了学生足足一节课,现场录音中不乏“不要脸”、“废物”、“王八犊子”等字眼。经依兰县教育局调查,此事属实,已对冯群超进行处理:撤销其班主任职务,停止教学工作,给予其行政记大过处分。(《京华时报》9月14日)
    见报的现场录音文字版删除了不少污秽语言,即便如此,也是“脏”得不堪入耳,与泼妇骂街并无二致。冯群超老师在教室里对着全班同学发飙的那一刻,可谓斯文扫地,是对“人民教师”4个字的绝大污辱。
    冯群超被撤职、记大过,是她咎由自取。很多人觉得,这样的害群之马理应开除出教师队伍。然而也有人为冯超群老师叫屈,认为这是大环境使然,并且,教师节收礼的老师不止她一个——冯群超飙的脏话中,有“为啥别的班没忘呢?别的班老师不都挨屋送了吗?你们咋那么没人性呢?”当然,这或许是冯群超信口雌黄,但她在课堂上公然发飙,失去理智到这种程度,足以提醒当地教育部门,调查不能到此为止。
    教育部三令五申,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然而严令之下,教师节送礼收礼依然络绎于途。据笔者所知,今年教师节因为“风声紧”,送现金的少了,送购物卡的多了,某些地方送礼收礼行为看似有所收敛,实则更隐蔽。
    凡事都有因果。一些老师敢于顶风作案,可以用法不责众的心理来解释。而不少家长一到教师节就主动给老师奉上礼金或礼品,是一个更值得探讨的问题。是这些家长有求于老师,希望老师给予自家孩子特别的好处吗?未必。
    学者吴思在《潜规则》一书中,将古代官场不正常的请客送礼之风归因于上级对下级拥有“合法伤害权”——下级一定要给上级送礼,很多时候并不是指望从上级手里捞点好处,而是怕他祸害自己。吴思说:“合法地祸害别人的能力,乃是官吏们的看家本领,种种资源和财富正是据此分肥,并重新调整。”教师节给老师送礼,亦可作如是观。
    表面上看,教师不同于官员,只是普通劳动者,但因为相对学生而言,拥有一定的教育权力,当这种权力被不当行使时,就有可能形成对学生的“合法伤害”。比如经常批评、辱骂某个学生,让他有被歧视感;课堂上从来不点名让某个学生回答问题,让他有被冷落感等。很多时候,分不清这是正常的教育方式,还是“伤害”。家长们之所以要给老师送礼,其实就是“花钱买公平”,即大家都有一种担心:送了礼不一定有好处,但如果不送礼,自己的孩子就有可能要吃亏。这样一来,原本合理合法的诉求,就不得不通过非正常的手段去谋取。
    任何哪怕是小小的权力,如果不受制约,都有可能兴风作浪。因此,如何从制度构建上对教师手中的“教育权”形成制衡,方是遏制教师节送礼风的治本之策。不少国家有较为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比如组建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家长委员会可以对某个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作出有影响力的评判,乃至决定教师去留,如此就改变了教师相对于未成年学生的单方面优势。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冯群超老师因在课堂上大肆辱骂学生并公然索礼而受到严惩,这是她个人应得的下场。舆论没必要因为这个极端个案而迁怒整个教师队伍,相信大多数老师能够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但不能不承认,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和家长都曾被教师节送礼风所裹挟。这提醒我们,要遏制这股送礼歪风,既要反复强调师德的重要性,也要从制度层面对教育权力可能导致的“合法伤害”有所反思和制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