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快评)以自然的名义,拒绝消费萤火虫
(2014-05-02 00:54:59)
标签:
杂谈 |
张枫逸
4月30日晚7点半,酝酿良久的杭州萧山湘湖景区萤火虫放飞活动,在数千游客的满心期待中开始,但却没能如约上演。奔着万千萤火去的游客,只看到了寥寥几只萤火虫,扫兴退场。(《钱江晚报》5月1日)
由于气温偏低,萤火虫在罐子里不肯出来,这场做足噱头的萤火虫放飞活动,最终沦为一场闹剧。活动现场,游客与主办方发生冲突,导致部分设施被砸。事后,主办方不得不通过媒体宣布,原计划为期4天的活动全部取消,向游客全额退票。
作为一种萌物,萤火虫飞舞时那抹流动的光芒如梦似幻,非常浪漫。于是,近年来一些商家便打着浪漫的旗号,举办各种萤火虫展或放飞活动,俨然成为一项产业。不过,由于萤火虫的生命十分脆弱,类似活动多数都虎头蛇尾,甚至中途夭折。2013年7月12日,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放飞1.5万只萤火虫,由于人声嘈杂外加闪光灯不停闪烁,萤火虫齐齐“灭灯”,并躲藏起来,现场一度失控。2013年7月11日,青岛中山公园引进了首批1万多只萤火虫,几天后数以上萤火虫死亡,原本计划持续至8月底的活动提前终止。
商家千里迢迢运来萤火虫,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市民满怀憧憬地前来参观,却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似乎双方都是输家,但相比之下,在放飞活动中最受伤的还是萤火虫和大自然。萤火虫的生命只有短短几天,且对空气、水质、温度、光亮等条件的要求都很高,长距离运输很容易加速其死亡。有网友表示,自己网购了60只萤火虫,三天后收到货物时只有4只还活着。同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萤火虫很难人工养殖,基本都是野外生存。出于商业目的大规模捕获萤火虫,势必破坏原产地的生态平衡。大量放生后,又将对流入地的自然环境构成影响。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本是普通的物种,在原野、山林、水田边随处可见。然而,随着城市的无限制扩张和工业污染、光污染对栖息地的破坏,现在的萤火虫越来越少,许多“90后”、“00后”甚至从来没有亲眼目睹过。于是,人们开始怀念流萤飞舞的壮观景象,这种怀旧情结便成为商家眼中的商机。殊不知,萤火虫这种大自然的精灵,注定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商家费尽心思营造的放飞活动,所追求的却是残忍的浪漫,以夺去成千上万萤火虫生命为代价。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请以自然的名义,拒绝消费萤火虫,避免我们自私的爱变成无情的害。此前,昆明也有商家曾设想七夕前夕搞一场浪漫的放飞行动,还未成行就在市民的反对声中取消。昆明市民热爱自然、呵护生灵之心,由此可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