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翔
4月23日是四川绵阳三台县新生镇德光办事处赶场的日子,而前来的村民意外在办事处院内闻到莫名的恶臭,工作人员打开散发恶臭的房间后,发现里面堆放了大量食品、衣物,甚至还包括“5·12”地震时分发的部分救灾物资都已霉烂。就在人们围着这些霉烂的食品议论纷纷的时候,新生镇党支部书记郭方平赶到现场,大声呼喝要求围观村民离场,并当场打电话叫来其他村、镇干部,调来货车将霉烂物资拉走。(4月30日《北京青年报》)
大米、茶油、方便面、面包、饼干、矿泉水、衣物……当年汶川地震发生时,这些汇聚着爱心的救灾物资,满含着情谊飞速驰援灾区。谁也没想到,6年后,它们会散发着恶臭被人发现。无论当地政府能够为之找出怎样的借口,冷看救灾物资霉烂发臭,无疑都是对爱心的亵渎。相关部门浪费的,不仅仅是这些原本可以发挥效用的救灾物资,更是我们社会原本就颇为稀缺的慈善种子。
在现行救灾体制下,无论是金钱捐赠,还是物资捐赠,最后大多都要归结到地方政府,由他们来负责“最后一公里”的物资发放。2008年的救灾物资,竟然到现在都躺在仓库里,这不仅是效率的问题,也不仅是责任心的问题,更是救灾物资约束与管理的问题。对于救灾物资的发放与救灾善款的使用,相关部门到底有没有严格的监管,又是否有统计考核的过程?还是,只要下面将物资拉走,相关部门就视同发放到位?
救灾物资霉变发臭严重刺痛着公众的慈善之心。因此,对于救灾物资6年后还在仓库里霉变的恶劣事实,主管部门必须严查严惩,不能任由其编造借口敷衍了事。而且,我们有理由推测,这应当不会只是一时一地的偶然现象。必须从制度上对救灾善款和物资进一步严格管理,用严苛的程序完善规则,用透明的信息保证公众知情权。
让爱心霉变,让爱心发臭,是对慈善的犯罪,污染了慈善的水源。唯有所有慈善参与者,对每一份爱心都心存感激,对每一分善款都倍加珍惜,公众的慈善热情才会被真正点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