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城时评)学生成逐利工具,教育尊严何在?

(2014-03-25 00:59:37)

本报评论员 吴龙贵

 

    (核心观点)教育应该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伤害孩子的利益;教育还应该有尊严,即在任何诱惑面前,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者都不能出卖自己的职责和良知。教育的公信力和教育者的声誉,是多少个500元都无法买到的。

    央视《焦点访谈》3月23日报道:在云南宣威市的阿都乡,有13所小学数千名学生被学校要求购买一项叫做“翼校通”的电信业务,存500元的电话费,送580元的话费,以及一部价值400元的手机,并且两年之内手机每个月要保底消费50元。对此,涉事学校均强调“从来没有强制过”,而学生家长则表示参加此项活动是“被自愿”。
    究竟是自愿还是“被自愿”,看看报道中的一些细节就一目了然了。有家长表示,如果不交这个钱,孩子就“经常回来闹,天天赖在家里不去上学”。更有校长表示,“是说自愿的,不可能他不交”。事实上,即便没有这样的软硬兼施,在当前某些地方的教育环境下,只要学校提出要求,不管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家长基本上没有选择的余地。用家长的话说,“怕孩子在学校受委屈”。
    阿都乡是云南省20个边远特困乡之一。报道中的一名家长,2010年因为车祸高位截瘫,日子本来就过得艰难,500元的“存话费送手机”对这个家庭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而除了经济原因外,更让人感到愤怒和悲哀的是,教育底线的丧失和教育尊严的沦陷。
    学校利用新技术手段来方便教学、保障安全,以及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本意上说并没有错,但前提是,类似收费行为,一定要学生和家长自愿,一旦一种自愿的行为变成一种变相的强制消费行为,整个事情就完全变了味。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理应远离商业行为,但是我们看到,发生在阿都乡的这起“强迫学生交话费”事件中,学校不像学校,而像是电信公司的业务大厅,校长不像校长,而像是电信公司的业务员。更可悲的是,学生也不再像是学生,而是一个个被胁迫的消费者,甚至是师长手中的逐利工具。安静的校园氛围被打破,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单纯的师生关系被扭曲。如此景象,让人情何以堪?
    教育应该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伤害孩子的利益;教育还应该有尊严,即在任何诱惑面前,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者都不能出卖自己的职责和良知。某种意义上说,在这起事件中,最受伤害的不是学生,而恰恰是学校,因为教育的公信力和教育者的声誉,是多少个500元都无法买到的。
    必须被追问的,当然不仅仅是师道尊严。根据阿都乡中心学校的安排,全乡15所学校要分期分批推广预存话费送手机并赠送翼校通的业务,目前,已有13所小学1100个左右的学生家庭交了钱。不难算出,这是一笔很大的业务,仅凭电信公司的一己之力,根本无法做到。而当地多所小学如此卖力地“促销”,甚至不惮于动用教育权来绑架学生,显然不是“友情出演”,其中是否涉及利益输送和教育腐败,无疑值得有关部门进一步的调查。
    由于学校的相对封闭性,以及学生的相对弱势,诸如乱收费、强行摊派等现象频频出现于校园之中。对此,云南省在2008年下发通知,禁止向学校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推销出版物、学具或各种用品。然而令行并未做到禁止。早在2013年年底,阿都乡就不断有学生家长反映这件事,阿都乡政府在2013年12月专门召开会议叫停收费,并且作出了将钱退还给家长的决定,奇怪的是,2014年年初收费又开始继续。这究竟是因为监管不力,还是企业公关能力太过强大,抑或另有隐情,需要主管部门给个说法。
    正如《焦点访谈》节目所说,如果这种现象屡禁不止,受伤害的不仅是教育者的尊严,还有受教育者的未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