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时评)“强制关闭”不是产业升级的捷径
(2014-02-21 01:10:07)
本报评论员 吴龙贵
一个多月前,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大东鞋业的一场惨烈的大火夺走了16条生命。由此引发的地方政府整治行动在节前就已展开,当地人称之为“严打”。整治行动在节后依然延续,但被整治的鞋企业主开始反弹。2月17日,数千中小鞋企业主围在温岭市横峰街道政府门口,抗议政府在“1·14”火灾后,强制关停鞋厂。(《21世纪经济报道》2月20日)
数据显示,在差不多一个月不到的工作日里,被关停的鞋企4559家,关停出租私房3805家,拆除违法违章及消防安全隐患的建筑26.26万平方米。如此高强度的整治,体现了行政效率,但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或许也让当地政府始料未及。有专家直言,因为安全整治而强制关停本小利薄的鞋企,给人因噎废食之感。而所涉企业主的集体抗议,无疑也让当地政府承受了巨大的外部压力。
这起风波,根本上源于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诉求,与政府淘汰落后产业、实现经济转型的管理思路之间的矛盾。根据温岭市政府部门统计,目前温州6000多家鞋企中,80%以上是小作坊。政府希望通过这次整治行动,迅速淘汰落后产业,倒逼企业转型升级。而对这些以小作坊为主体的小微企业而言,一缺资金二没能力,转型升级或是一个遥远的议题,他们更关心的是当下的衣食冷暖。报道中称,一家小微鞋企往往汇集了一个家族的劳动力,是全家赖以生存的支柱。政府强制关闭这些鞋企,实际上是将他们推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不同的利益诉求决定了不同的立场,在此语境下,冲突几乎无法避免。
通过产业升级来带动整体经济的转型,这个大方向是没错的,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温岭的今天其实就是温州的昨天,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这些小作坊式的企业在温州就是被重点打击、驱赶的经济体。随后,由于相对宽松的政策,部分企业落户温岭。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恶性竞争、品牌低端、人才短缺、安全隐患等问题,并滋生环境、劳资、社会管理等一系列矛盾。从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个有远见的城市都不愿意永远走在别人的后面,更不愿意成为别人的“废品收购站”。摆在温岭面前的,只有转型一条路可走。
但是目的和方向的正确,决不意味着在路径选择和手段上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政府强制关闭四千多家小微企业,至少从程序上看有违行政理性。官方人士称,这些被关闭的企业分别存在的问题有消防设施不合格、无证经营、营业场所建筑违法违章等等。但不容忽视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属于有工商营业执照的合法经营企业。如果这些企业有这么多的问题,那么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日常执法是十分值得怀疑的。任何一项政府决策都应该给利益相关者以一定的合理预期,但我们看到,温岭此次关闭四千多家鞋企,几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展开的,而这些企业有些已经经营了几十年。重拳治理带来的社会振荡同样不容小视。
经济转型的改革必然经历阵痛,但这种阵痛不应该仅仅让企业独自承担,政府同样有义务与其风雨同舟。但无论是之前的监管缺位,还是今日的“强制关闭”,实质上都表明,当地政府只愿意成为红利的分享者,而不愿意成为改革成本的承担者。当这些小微企业能够解决就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带动GDP指数的时候,他们是政府的坐上宾,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而当政府谋求转型的时候,他们又被迅速地扫地出门。如果说落后的产业是粗放型经济的话,那么政府对企业利益的漠视这就是一种粗放型的管理思维。在经济转型的大潮中,这是尤其需要警惕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