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瑶
随着马年春节的日渐临近,包括北上广在内的一线城市,正一点点从喧嚣模式,调整到静音模式。从网友们晒出的照片中,可见道路空旷,地铁冷清,商户大多歇业,平日里喧嚣拥堵的城市,一下变得空寂清静,这些大城市似乎进入了短暂的休眠期。
有个流传已久的关于北京春节“空城”的网络段子:“我开车走二环,去西单,到哪儿都10分钟;我三环来回开,我天天早八点坐地铁,一人占三个座……”虽充满调侃,仍可以看出人们对一线城市人口过分饱和、大城市病加剧、居民生活质量降低的不满。
每年春节,一线城市纷纷上演的“空城计”,更像是一年一度的启示录。
以北京为例,据相关统计数据,预计2014年节前离京人数有望达900多万,相当于北京2000多万常住人口的近一半。这意味着,北京春节期间,现有的城市资源将由留守的一半人口分享,这自然意味着更为宽敞的道路、更为舒适的公共交通。而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2020年适宜人口规模为1800万人,但截至2013年末,北京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114.8万人。这意味着北京提前7年达到了未来的环境资源承载极限。
除掉春节过年的7天,一线城市人口过快增长、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等各种“城市病”似乎始终是摆脱不了的顽疾。而一线城市年年春节上演的“空城计”,则让人们意识到,虽然由于优质资源过度集中导致人们纷纷奔向一线城市,但故土难舍的情结,依然会让人们在不需要为生计奔波的节日期间毅然决然地回到故乡,去过一个有人情味、有乡土气息的的春节。
这不禁让人畅想,如果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都有足以吸纳人才的吸引力,城市间的发展日渐均衡,而不是几座一线城市独大,是否意味着人们的乡愁,不必非得留到春节时才有时间纾解?
让一线城市不再上演春节“空城计”,每年的春运不再变成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背后离不开加快中小城市的建设,赋予每座城市平等获取资源的机会,让人口流动更为合理,让乡愁不再是一年才能想起一次的奢侈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