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瑶
《生命时报》以《办个事为啥非要求人》为题做了一篇报道,“市医院产床那么难搞,都被你搞到啦!”“我战友媳妇是那里的主管,熟人好办事。”孕妇临产,家人托人找床位;孩子入学,家长找关系进重点;老人去世了,儿女还得去火葬场找人把事儿办体面……从生到死,办事托关系,似乎成了国人的惯性思维。
身处人情社会,很多人都被求过,也很少有人从没求过人,这是个如同魔比斯环一样的怪圈。中国向来以拥有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礼仪之邦自居,礼尚往来、投桃报李是人之常情。而你来我往的人情交集,更是世情常态。但人际关系亲密的和睦社会,怎么就异化成“没熟人就办不成事”的“求人社会”了呢?
这恐怕还要归结于当前的社会环境,七成人认为“没熟人办不成事”,还有两成人是为了“图方便”。而“求人社会”最大的特征莫过于上面有人没人不一样。同样是看病挂号,有认识的大夫就能少了排队的辛苦,一个条子顶得上十个黄牛;同样是跑社保、办档案的程序化事宜,有认识人既不用盖许多章,更不用往返多趟,基本一次搞定,少了奔波之苦;同样是孩子入学,如果有熟人,哪还用悬梁刺股,一张条子就入学名校……
现实中,求人的便利与不求人的苦楚,总是形成鲜明对比。而隐藏其中的,则是制度顽疾的老问题。人情世故本是正常的人际交往方式,但当社会资源的稀缺性逐渐显现,正常的人情就异化成利益交换的“求人社会”了。回顾每一次大方的“人情付出”,背后真正起作用不是自我利益的让渡,而是手中权力的滥用。任何细枝末节的权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监督,都有变味成寻租工具的可能。此刻我为你大开方便之门,期冀的是下一次你识时务的“回报”。
“求人社会”中的重灾区,正是手握公共资源的有权一族。医院、学校、政府机关……“没熟人就办不成事”的地方,往往不是市场主导,资源分配流畅之所,而是以行政管控为主,政府行使分配职权的地方。资源原本是属于全社会的资源,可权力之手却能从中上下其手,伸出制度的笼子。用人情的幌子,为自己的特权积攒人脉资源。
如何让“求人者”不再左右为难,让“被求者”别再滥权谋私,关键还在于束起制度之笼,形成不敢寻租的惩戒机制、不能寻租的防范机制、不易寻租的保障机制。让“求人社会”回归正常,人人可以在规则的体系内,走正当的光明大道,前提是必须堵死漏洞百出的小道。让公众在主张基本权利的时候,上面有人没人一个样,打不打招呼一个样,都得到公平公开的对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