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事快评)公务员职业回归方能破“围城”

(2014-01-15 00:19:32)
白翎 
    
    近日《上海观察》连续刊发了《公务员:这一年少掉的福利》、《公务员队伍开始动荡了吗?》等系列文章,反响强烈。一位曾在本市市级机关工作的“80后”公务员,给我们发来文章,谈他辞职的心路历程。收入7年没涨,职级7年没变,能力是“听话加写报告”,3个月前的一场本科同学聚会,让他情绪爆发,最终选择辞职。(《解放日报》1月14日)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面对极大的就业压力和对于未知未来的惶恐,加上自力更生的渴望和踏入社会独立生活后的经济压力,倘若能够考上公务员,便意味着即刻收获了安稳和可见的未来。因此,倘若听闻某位同学考上公务员,很多人最初大抵都是艳羡的。可是,没有考上公务员的人,可能在短暂的失落之后会发现,“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一个不那么如意的起点,往往是激发人奋斗的动力。 
    所以,这位公务员辞职的原因,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因素,一是最初抢到“铁饭碗”的满足和荣光淡去,发现自己多年后仍在原地踏步、碌碌无为,人生陷入平淡庸常;二是被财富与名利的“比上不足”所刺激。
    这可能是大多数中国基层公务员必然面对的现实,一是相对稳定带来的固定人生模式,收入也相对平常;二是缺乏创造力的工作内容。对于渴望求变求新的人来说,显然是一个过于呆板的去处。所以有人将公务员这个职业比喻为“围城”,城内的人觉得自己是“温水中的青蛙”,而城外的人千方百计、削尖脑袋往里钻。
    剔掉了原先附着的浮华装饰,还原了公务员这一职业本来应有的面貌。直面“本色”,或是对公务员这一群体的一场关乎价值选择和个人追求的反思和考验。
    “很多受教育程度良好的年轻人,都挤着想去做公务员,这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的这一说法虽引发了争议,但确实反应了某种现实。一个人人寻求体制内安稳的社会,往往难有创新与活力。年轻公务员主动辞职,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对于那些不善于喝寡淡“温开水”的人,或者敢于冒险、希望积极求变的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契机。这种制度引导下的个体选择,也有益整个公务员队伍的新陈代谢。
    当然,这种“暗流”或“异动”也提示了公务员改革的方向。一方面,应推进公务员薪酬改革。实现绩效标准的制定和考核的落地,缩小基层与省市级、富裕地区与贫穷地区收入差距;另一方面,要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构建科学的职务晋升制度,从根本上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而这一过程,有望推动公务员职业选择的理性化,打破“围城效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