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城时评)管住权力之手,“送礼神器”不足惧

(2014-01-14 01:22:01)

本报评论员 吴龙贵

 

     近来,中央纪委屡次发文,严禁节日期间公款送礼、吃喝等。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单位和个人“暗度陈仓”,运用网络交易逃避监督,而且送礼与收礼互不见面。(《新京报》1月13日)
    今年春节不收礼,收礼只收“电子版”。当下市面上比较流行的两种“收礼神器”有两种,一种叫“礼品册”,一种叫“电子礼品卡”,两者大同小异,都是通过网络完成交易,送礼者负责下单、埋单,收礼者负责签收,双方无需见面,也不用经手任何实体,即可完成几百元到几万元的利益输送。
    腐败防不胜防,不过这也很符合腐败的本性。如果腐败分子是一只有缝的鸡蛋,那么围绕在腐败分子身边的那些行贿者就是嗡嗡作响的苍蝇,任凭反腐措施多么严密,他们总会想方设法寻找突破口,贪婪地吸上几口。腐败的背后隐蔽着巨大的利益,而为了利益,行贿受贿者通常都有着一种强大的动力,从来不吝啬于花费点心思、动点歪脑筋。
    腐败形式的更新换代,也提醒我们的监管部门,反腐手段和策略也该相应地进行升级了。2013年被称为“禁令之年”,严防死堵之下,公务消费、送礼之风确实有了明显的好转。但是千万不能过于自信地认为,这些现象已经得到了根本性的遏制。再严厉的制度之下,总还有蠢蠢欲动、以身试法者。譬如,公款吃喝从豪华酒楼转战到了私人会所、内部餐厅,甚至是农家乐,茅台被装进了矿泉水瓶、天价烟换了烟壳,官员手腕上的痕迹还在,但是手表不敢再戴了……如今,就连送礼都通过网络交易。换言之,如果腐败已经进入“2.0”版本,反腐还停留在“1.0”时代,那就彻底“OUT”了。
    “送礼神器”横空出世,谁与争锋?从技术层面看,这倒确实是个令人头痛的难解之题。一是发现难,行贿受贿的双方并不见面,通过网络即可完成交易过程。二是取证难,双方交易都是独立进行,无需任何介质,基本上不会留下蛛丝马迹。而没有证据,又如何才能问责定罪呢?
    如果从这个思路来求解,就走进了死胡同。因此,不妨转变思路:“送礼神器”肯定不是为了正常的人情往来准备的,而是对权力的一种赎买,是为了求得权力的回报而付出的成本。很多时候,送礼的形式、渠道花样翻新、神鬼莫测,但是权力的运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只要管住权力之手,用严密的制度和无处不在的监督让权力老老实实、规规矩矩,那么“送礼神器”再神,也根本不足惧。
    管住权力,首先要管住一把手。近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做了一期节目,说的就是一些基层的“一把手”,无论官大官小都无人监督。在无人监督的现实下,“送礼神器”根本不具有讨论的价值。管住权力,还需要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官员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严密的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在阳光下,官员才能行得端、坐得正,不敢轻易逾越职权的雷池半步。管住权力,最重要的还是健全和完善有关权力运行的制度规范,既不能让官员拍脑袋决策,也不能凭关系和人情办事,更要防止权力与金钱的勾连。
    送礼是末,权力胡作非为才是本,没有权力的诱惑,谁还送礼?管住权力之手,让权力运行在正常的轨道,才是抓住了反腐的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送礼神器”并不是制造了一个反腐难题,而是给出了反腐的解题思路:与其纠缠细枝末节,不如多在“本”上下点功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