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凡
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出台以来首个法定“老年节”,这为今年的重阳节带来了超乎往年的关注。近日,全国假日办就放假安排向社会征集意见,不少网友趁势建议将重阳节定为法定假日,让子女陪陪老人,方能更好地实现“重阳敬老”的意义。(新华网10月13日)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古时候的这一天,一般会全家团聚,出游赏景、遍插茱萸、吃重阳糕。去年底通过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赋予了重阳节新的内涵和意义。
在人口流动频繁、生活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年轻人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很难有时间与父母登高过重阳。但不得不承认,重阳节之所以日渐落寞,亲情的淡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百善孝为先,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分量是很重的,可是在现代社会,孝文化早就退让到了不起眼的角落。对着穷父母高喊“没一百万干嘛生我”的人或许不多,但心安理得的“啃老族”却成批成堆,以至于“常回家看看”入法时,也充斥着“道德不能依靠法律来强制”之类的抱怨。
正如“常回家看看”入法不是为了要惩罚谁,而是对子女责任的一种提醒,同样,将重阳节定为老年节,也是要提醒子女履行孝道,营造全民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然而,面对重阳节探望父母的问题,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仍然不是反求诸己,而是莫名转换成了重阳节放假的话题。
重阳节该不该放假当然很值得讨论,问题是,重阳节若真的放假,不想回家的还是不会回家,比如,中秋节、端午节倒是放假的,可是有多少人回家看父母了呢?所以说,放不放假与重阳敬老,本身不是一个话题,更不能将前者之不如愿,作为后者之不履行的借口。
爱老敬老是做子女的本分和职责,节日的价值只在于营造氛围并给出提醒,若能放假固然好,不放假也不能说节日没意义。一句话:平日多关心,有空常回家,尊老和孝道,不应有借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