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送
乘客上车前,司机不得有询问乘客目的地等挑客行为;除包车服务外,要使用计价器,不得议价;不得绕路;不吃带异味的食物;乘客对出租车的投诉,出租车公司要在24小时内处理。10月14日“世界标准日”前夕,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35项国家标准,其中最新修订的《出租车运营服务规范》为出租车司机制定了26条服务用语,以及多条服务要求。
拒载、议价、绕路,这些令百姓深恶痛绝的出租车乱象,几乎每个城市都存在。因此“国标”一出,很多网友欢呼雀跃,觉得乘客的春天就要到来了。当然也有网友指出,这个“国标”也就相当于“出租车司机文明公约”,必须辅之以相应的罚则才会有强制力,因此呼吁各地根据“国标”制定相应的惩罚性措施。
有罚则就会有效果吗?我的感觉是不乐观——就算有了罚则,该“国标”依然只是个花瓶。
说起“出租车运营服务规范”,很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地标”,有些城市的“地标”规定得比“国标”还细致,惩罚性措施也很严厉。拿昆明来说,规定出租车不得在高峰期交接班,有两次拒载行为就要吊销运营资格,然而高峰期交接班现象依然大量存在,至于拒载,更是司空见惯。
有人说有法不依的原因是执法不严,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乘客的维权意识太差,遇上拒载、议价等行为经常懒得举报。这些都有道理,但不是根本。执法是要讲证据的,我们总不能每次招手前都将手机的录音录像功能置于开启状态,弄得打车像捉贼吧?没有音像证据又拿什么举报?
出租车之所以拒载、议价、绕路,无非是司机想多赚钱,或者说不想亏本。不排除某些出租车司机利欲熏心,比如拉上外地人就满城绕,但部分违规行为有一定的客观原因。现如今不少城市一到早晚高峰期市中心就堵得寸步难行,这是不少的哥以交接班为借口拒载的主因。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制度性原因是,出租车司机每月都得上交公司一大笔“份儿钱”,就算是自己的车,也得给出租车公司交“挂靠费”。经过这个中间食利阶层的盘剥,出租车司机想靠诚实经营维持一份体面的收入就变得有些困难。
我就不明白,像开这出租车这种最适合个体经营的行当,为什么非得“特许”给公司来经营,而不是交由有意愿和能力的公民个人来经营?公民个人依法经营出租车客运,然后照章纳税,这个行当就会出乱子吗?如果放开出租车行业准入,出租车司机不再给公司打工,更多的合法经营收入落进自己的腰包,必将形成良性竞争,拒载、议价、绕路等现象势必大大减少。
很多行业是良心行业,用良心铸行规。靠自律谋碗饭,现在管理部门表面看规定是定得很细,似乎面面俱到,却鲜顾行业文化、职业声誉这些“无形资产”,弱化了从业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虚化了行业协会的凝聚力,久而久之,从业者和消费者或都养成了“等你来管”的依赖心理。只是,定得再细的规定,没有天地良心的“江湖规矩”都会大打折扣。
因此,比制定运营服务国标更重要的是理顺出租车行业准入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当然,有些严厉管制是必须的,比如节假日火车站、汽车站等地屡禁不止的出租车议价、拒载现象,外地人去机场被“活宰”,本地人进城打不着车,很多时候城市脸面就是这样被丢掉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