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全国假日办在新浪网、搜狐网等多家网站发布“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网上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你对现行放假安排是否满意”、“长假是否需要保留”、“小长假是否需要调休”等。网络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网友对现行放假安排不满意,其中七成反对现行的小长假调休。昨日,“调休滚出节假日”成为微博最火热的话题。一方面,如何放假值得探讨;另一方面,人们也在追问,旅游法时代,如何保障我们假日品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文军认为,“调休”与否需要算“经济账”和“居民感受账”。此外,黄金周变黄金“粥”,真的都是黄金周惹的祸?专家指出,要为黄金周“解困”,不应采用取消长假的懒政思维,堵不如疏,应从扩容五一等假期着手。在探讨如何额外设定法定假期之余,更重要的是要多管齐下解决现行带薪休假制度实行多年却难以落实的尴尬现状。
正方 带薪休假和法定长假可并行
普嘉
有观点认为,全国假日办此举很可能意味着已执行14年的“十一长假制度”以及“调假制度”面临调整。
很多人对长假不满主要源于统一放假、集中出游,黄金周沦为“黄金粥”,长假外出旅游遭遇人山人海,人们因堵车而将大量时间花在路上,即便到了景区,也是花钱买罪受。有人呼吁带薪休假制度要落实,才能分散长假的客流。问题是,带薪休假和法定长假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假如每个人都能带薪休假,却因此要取消法定长假,让“黄金粥”不再出现,那相当于减少了劳动者的福利,会招致更多人的反对声。想想看,如果劳动者既享受了带薪休假,又能多个7天长假,岂不是更好?至于长假里做什么,那完全是个人选择的自由。劳动者同时享有带薪休假和法定长假,带薪休假出去玩,法定长假照样出去玩,未必能分散“黄金粥”的人山人海。
我的一些同事,把带薪休假的时机紧跟法定长假,这样一来,假期就从7天至少延展成半个月,更长的假期能让旅途时光更充裕,到更远的地方。假如取缔了长假,想要长时间的假期几乎不可能。劳动者希望有更长的假期,用人单位,尤其是计较成本的公司企业则是希望劳动者工作时间更长,假期长短其实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假期之所以有“法定”的必要,就是因为不单劳动者要遵守,用人单位同样要遵守,就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为假期的纷争划上句点。
反方 放假安排需进入“我时代”
王旭东
中国的假期制度设置滋生出“中国式挪假”——2个7天“长假”(春节、国庆)和5个3天“小长假”(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节假日与双休日的“排列组合”,看上去是简单的“数学”,其实蕴涵着“哲学”。休假的天数总量没有变化,但由于排列组合的不同,就会导致相关权利的“流失”,抑或强化了小长假与黄金周的经济学功效。假期的“量”虽然没有变,可是“质”却有变化。
节假日,首先要满足休息权。至于传统节假日的文化传承、内涵,以及通过组合成为小长假与黄金周,则是衍生价值。本末关系,不能倒置。休息权是生理上的需求,节假日的文化象征等则是情感层面上的需求。如果休息权得到充分尊重、休息得到满足,必然会上升到情感需求层面。
放假安排需进入“我时代”。“我的假期我做主”,一方面表现在放假安排上的尊重每个人的表达权,由“小我”出发,实现“大我”诉求;另一方面还应该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制度善意,让公民的休息权、休闲权实至名归。
建言 建立假日安排灵活机制
卞广春
我们看到,全国假日办放下身段,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意见,是行政“接地气”的表现,值得肯定。放假安排、长假、小长假的问题,说得直白一些,关键在于节假日安排缺乏灵活机制,更缺乏长远规划的制度设计。
现行的节假日安排,从上到下都严格按照一个模式执行,统一时间放假,放假统一时长,统一放假令执行,这看似计划有序,步调一致,实际上淹没了个性,忽略了公众休息的自由安排权。
放假安排与放假制度建设是同一个话题,最要紧的是制订“全国假日安排实施办法”。依笔者所见,节假日安排,要做到变与不变、放与不放的统一。所有行政机构、事业单位的假日安排,应仍由全国假日办决定,以方便群众办事,不让群众糊里糊涂,这是不变与不放;而变与放,则是其他单位或地区的假日安排,可以县及县级以下区域组织或企业为单位,灵活安排,在履行报批备案手续,杜绝强制性假日安排方案的基础上,允许少数单位在节假日安排上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统一”的家长式、教条式休假模式被彻底打破,行政权力味淡了,人情味浓了,没有了“统一”黄金周,就没有了在长假、小长假期间扎堆旅游,交通全线拥堵、旅游景区人满为患的非正常现象。营造因权利下放出现的假期自由组合环境,行政机构在假日安排上更轻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