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伶娜
9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成品油质量升级价格政策,政策规定,成品油质量升级将采取污染者付费和多用油者多承担的原则。并表示,增加成本中,油企自己承担三成左右,消费者需要承担七成左右。(昨日《春城晚报》)
成品油质量升级,是减少尾气排放、防治雾霾天气、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达成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重要一步,也是推进节能减排、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此次油品升级成本按照“谁污染、谁负责、多用油、多负担”的原则分摊,有其合理性。不过,油品升级的成本究竟应该如何分摊,消费者是否应该承担大头,还值得商榷。
正如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所言,中石油、中石化此前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油品升级本来是他们的“分内事”。然而,何以石化巨头的“分内事”,在国家发改委的“协调”之下,变成了广大车主必须承担的“额外负担”?似乎经不起追问。
首先,国内成品油价格近年来始终处于涨多跌少的格局,遭诟病已久。国人以排名世界100位左右的人均收入,承担处于全球中等水平的高油价,按理来说,本应直接享受到更高的油品等级。然而油品升级到国四标准后,私家车主用车成本还将进一步增加,每月或新增二三十元左右,长此以往,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其次,责任及义务的匹配并不一致。发改委价格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大气雾霾的成因,汽车尾气排放的占比在20%到30%左右,汽车的使用者应该为这部分污染埋单。确实,打响“呼吸保卫战”,个体有一定的义务,但何以车主负有两三成责任,却要承担油品升级成本的七成义务呢?是否存在权责不一致,有失公平?
当然,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也有解释说,国家税收是全部纳税人的钱,如果油品升级成本全部由政府给予补贴,则是用全体纳税人的钱补贴少数的汽车拥有者,财政仅将对农、林、渔、城市公交等给予补贴。然而,若油价上涨,也将推动目前已然居高的物流成本。卓创资讯数据显示,以载重50吨的物流货车为例,月跑10000公里数测算,柴油升级国四后,车主年支出费用将增加14347元/吨左右。早已叫苦不迭的物流企业是否会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可能性很大!此外,实体零售业、快递行业及网商均将受到波及,整体物价攀升的几率增加,包含车主在内的所有消费者都将为此共同埋单。这种“蝴蝶效应”,对早就苦于工资收入跑不赢物价的普通民众来说,是雪上加霜。
有业内人士分析,就油品升级的成本消化,虽然地方炼油厂将面临压力,但对于垄断国企而言,影响有限。值得一提的是,石化行业集中度高,“三桶油”已经占据超过九成的市场份额。犹记得,今年7月,财富中文网发布的2013年中国500强排行榜,“两桶油”分别蝉联营收前两位。如此背景下,消费者和油企作为两大污染主体,七三分配的分摊方式难以服众。
总之,因为油品升级或影响物价,牵涉广泛,成本分摊比例首先应不失公平,对此,或可借鉴一些国家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合力的“三三制”模式。同时,就算要让消费者做“冤大头”,那么成本透明化的要求也不算过分。此外,消费者埋了单,油品质量能否真正升级?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是否也应引入第三方监督检测化验,以确保“优质优价”的可信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