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城时评)发展社区医院当摒弃“叶公”心态

(2013-09-10 01:13:59)
标签:

杂谈

吴龙贵

 

    1992年,作为全省第一家社区医院,昆明市江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创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先河,随之而来的各项荣誉,让这座医院熠熠生辉。然而由于区划调整,原本属于盘龙区的江岸片区划归五华区管辖,江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将逐步搬到新医院去。目前,大部分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已经搬到新院,但具体的彻底搬离时间还没明确。(昨日《春城晚报》)
    除了惋惜,更多的是一种诧异。21年前,社区医院尚是一种带有试验性质的新鲜事物,而在“看病难、看病贵”日益突出的今天,社区医院正值大展拳脚的黄金年龄。江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搬离,像是一种“英年早逝”。对附近居民而言,这或许意味着他们将不能再享受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而对相关政府部门而言,相当于失去了研究和发展社区医院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看病难、看病贵”,实际上是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与医疗资源不足这个矛盾下的一种集中表现。而医疗资源不足,很大程度又是因为分配不科学。因此,大力发展社区医院,分流患者,缓解大医院的接诊压力,从而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上医院”,乃是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一种必要的制度路径。这已经被许多国家的成功实践所证明。我国新医改方案中有关“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表述,也被视为最没有争议的一项改革内容。简单点说,“社区医院”实际上是一个拥有良好前景的“朝阳”型行业,在这个背景下审视江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搬离,不禁让人联想颇多。
    因区划调整而搬迁医院的做法,是十分值得商榷的。一方面,这会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影响民众的就医,另一方面,即便是区划调整,也并非没有替代方案。譬如通过上一级政府的协调,或者直接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产权置换,毕竟社区医院属于国有资产,而非私人所有。常识而言,政府区划调整,也决没有公共服务行业就非得大拆大建的道理。
    或许,在“区划调整”的背后,还有着不得已的隐衷,即社区医院已然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江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个极佳的制度样本,有过称得上辉煌的历史,也赢得了患者的口碑,然而在医疗行业已经高度市场化的现实下,它的这些荣誉和光环,恰恰成了它最致命的弱点。良好的服务,低廉的价格,乃是社区医院的立身之本,但却换不来丰厚的利益,有时候甚至不得不亏本运营,这就必然导致社区医院无法引进先进的设备和吸引优秀的医疗人才,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人们无法信任社区医院的医疗质量,依然会为了治一个感冒到三甲医院排上几小时的队,从而从根本上消解了社区医院的制度本意。
    缺钱、缺资源、缺人才、缺信任,几乎所有社区医院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局。这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更是公益化和市场化之间的艰难抉择。显而易见,真正意义上的大力发展社区医院,首先要摒弃“叶公”心态,政府应把制度层面的喜好变成实质性的举措,给政策、给资源、给人才,让社区医院强大而有竞争力,而不是任由社区医院在市场化的夹缝中生存。
    昆明市卫生局公布的《昆明市2011-2015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提到,到2015年,昆明地区将建立起功能完善、专科配套、布局合理、管理科学、符合医疗机构分级管理原则,适应基本医疗服务工作需求的医疗服务体系,满足城乡居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规划”总给人一种距离感,还是从现实开始做起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