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评论员 姚文晖
22日,教育部针对其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正式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规定》提出小学不得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年级以下不举行统考、均衡编班等十项措施,真正把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下来。(《北京晨报》8月23日)
教育部十条“减负军规”面世,学生、学校、家长这3个群体表情各异——孩子们欢呼雀跃自不必说;学校和老师表情比较复杂,且按下不表;多数家长的观点则是:不留家庭作业,岂不是让孩子玩疯了?
不留家庭作业,孩子们放学或放假后就会玩疯,这几乎是一定的。问题是玩有什么不好吗?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小学阶段正是该玩的年龄。现如今40岁上下的人对罗大佑的《童年》再熟悉不过:“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这些人中很多人曾经历过这样的童年,也认同“这才是童年”,为什么偏偏不能让自家的孩子拥有这样的童年?
不让孩子玩疯不单是扼杀天性,说得严重点,事关国民素质和民族未来。去年某国际教育机构有个调查,说中国孩子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和创造力排名倒数,一时间舆论哗然,纷纷反思国内教育体制。
两年前我回母校参加毕业20周年聚会,有同学带着上初中的孩子一起来,众人在聊天而他在一边做作业。晚上聚餐时,老同学们感叹年华易逝,于是聊起一个话题:如果明天地球毁灭,现在最想干的事情是什么?答案各异其趣。也拿这个问题问那孩子,孩子吭哧半晌,给出的答案却是“准备中考”。启发后再问,还是这4个字。众人面面相觑,只好说“真是个乖孩子”。这件事给我的刺激很大。我这个年纪的人,小时候基本都是“玩疯的一代”,活到现在也没看出来就是“垮掉的一代”。而现在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差,是否与玩得太少有莫大干系?
学校和老师对“十条军规”的普遍看法是,规定虽好,落到实处不易。只要应试教育指挥棒仍然高悬,只要现行教育评价机制不变,再好的减负规定都有可能被架空。就算学校严格执行规定,也架不住家长在课外给孩子“开小灶”,报各种补习班。用一位网友的话说:减负或者不减负,“鸭梨”都在那里,不离不弃。
给小学生减负的确是个牵涉面甚广的系统工程,不是出台几条“军规”就可以万事大吉的,需要方方面面作出努力,尤其是如何从制度上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艰难转身。但教育部减负新规的意义不容小觑,它至少指明了一个方向,即孩子们的童年应该是快乐的,小学教育的一切改革举措必须围绕“让孩子快乐”这个中心来进行。
我始终觉得,家长的观念转变至关重要。很多家长的想法是,孩子将来找个好工作取决于能否考上好大学,而考上一所好大学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读所好高中,这样一来升学压力从高中下传到初中、小学,因此孩子从小学起就不能“玩疯”。殊不知,如今的大学早就不是精英教育了,“好大学”并不一定意味着“好工作”,但“玩疯”一定就有“快乐的童年”。换言之,只要我们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一定能做到,而拿孩子的快乐去赌“明天”,却是虚无飘渺的。
一边唱着“池塘边”,一边看着孩子写作业,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池塘边”是我们的童年,也应该是孩子们的童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