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涛
5月6日,农夫山泉公司董事长、总裁钟睒睒在发布会上表示,农夫山泉在北京为政府生产的还在生产,但是为民众生产的已经停下来了。农夫山泉不会在北京再开工厂生产,不会为舆论暴力低头,农夫山泉的尊严比金钱更重要。在农夫山泉宣布退出北京桶装水市场后,京华时报发表评论称:需要明确,是北京质监部门依法监管,而不是农夫山泉主动“退出”。(昨日《春城晚报》A19版)
“农夫山泉门”继续发酵,并且,谁也无法预知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之间的较量会有怎样的一个结果收尾。媒体的报道权力当然需要尊重,甚至不容侵犯;而企业生产商的权益确属正当,也不应该被污化。因此,我们应该期待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在法庭上展开的较量,并拥有一个公正合理的结果。可眼下的问题是,对于农夫山泉而言,国内尚且没有一个“国标”能够对所谓的“自然水”产生约束——根本性的问题,也正在于这一点。
制度的缺位,是造成企业与媒体乱战的根本原因。正如两个人在比赛,一个人用的是跆拳道,另外一个人却是用柔道,两边根本就不在一个维度上,只能产生“鸡同鸭讲”的混乱。就算是再为中立的裁判,也似乎不能对此作出公正的判决。据了解,我国饮用水市场上,主要有纯净水、矿泉水、泉水和天然水、矿物质水等。国家只有针对纯净水和矿泉水有国家标准,而针对天然水却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这也正是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谁也不让步的死结所在。
企业的市场行为,会让消费者失去部分选择权,而媒体的一味较真也可能会占用大量公共版面的同时,形成舆论暴力。这两种极端,都是不足取的。虽然这场“私斗”和较量的结果不可预知,但是,对于国家相关监管部门以及相关行业协会而言,制定一套健全的、高标准的、不带地域歧视的、能让消费者放心的国家标准,才是当务之急。从这个角度而言,虽然农夫山泉和《京华时报》打得不可开交,也有些骑虎难下,但是对整个饮用水行业以及消费者的权益而言,并非是坏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