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宗明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投入近2000万元,推出“文澜学者”人才计划,计划提出一项特别要求:入选学者在受聘期间不能担任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职务。该校领导称,这是继校、院领导退出学术委员会后,推进高校“去行政化”的又一举措。(12月13日《中国青年报》)
人才遴选,向领导亮红灯,中南财大的“另类”举措,备受舆论关注。做官与教研的不复兼容,打破了官员、学者可“双肩挑”的惯例,促使着政学分离。这般去行政化的努力,无疑是朝向教育本位的进步。
长期以来,官教合一,已让高校裹上浓郁的行政化气息。“与级别挂钩”,在高校尤为常见。而兼官员和学者于一身的“双料身份”,让某些人名利兼收,学术称号和行政权力兼得,却无法安心于教学,回到教育工作的一线,这影响着学术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成了学术回归的现实路障。
正因如此,政学不分,被作为教育沉疴之一,受到诟病:不少人认为,权欲侵蚀下,部分治学者会陷入权力崇拜,从而会滋养学术浮躁,无益于良好治学氛围的形成;权力干扰,也会降低学术引力,扭曲教育资源的分配格局,蚀化教育质地,削弱高校的文化创造力。将二者隔离,也成了扭转行政化导向的钥匙。
去年9月,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宣布“两不”决定——在校长任期内,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新带研究生,还曾引发热议。大多数民众认可此举,在一项对3010人进行的相关调查中,显示74.3%的人表示支持,认为“不带头做学术的校长未必不是个好校长”,评价校长称职与否,主要看管理上的业绩优劣。
“两不”决定,旨在将行政权力从学术资源配置中剥离,避免权力通吃。毕竟,管理者分身乏术,难以两头兼顾,与其从科研成果里分一杯羹,不如尽好本分,对接角色期许。祛除了官教“一肩挑”,或能提升教学质量,让大学向“教育本位”回归;而学术自治等规则,也能在宏观设计的层面上得以梳理。
事实上,高校“去行政化”,无论从个案推动上看,还是从教育本质廓清上讲,都是大势所趋。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明确写道,要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而多所高校,已在探路,如吉林大学2009年就厉行改革:领导退出学术委员会。
近几年来,关于“政学分离”已成共识。鼓励“辞官从教”也好,人才遴选的大门向领导闭合也罢,说到底,都是指向“去行政化”的增量进步。通过规则重构,来确立良性的价值引导,让官员与学者不再“符号叠加”,政学不复在教育领域“枝蔓缠绕”,高校的官僚化烙印会淡去,与此对应的,是人文格调的循序提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