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送
已故作家王小波在一篇小说的序言中,谈到自己为什么要写作,他把自己投身于文学写作称之为“减熵”。热力学中有一个“熵增原理”,意指孤立系统总是自发地趋向于熵增,把这个概念引伸到社会学中可以这样理解:顺潮流而动是“熵增”,反其道而行之则是“减熵”。由于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总是趋利避害的,所以“减熵”现象极为少见。学经济出身的王小波在“经商热”席卷全国的年代干起了没什么钱途的文学写作,所以就是“减熵”。
国考热肯定是一种“熵增”现象,这个用不着多做解释。时值2013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笔试结束,关于国考酸甜苦辣的新闻铺天盖地,有IT业精英放弃15万年薪考公务员,有开宾利车的小伙子被未来的丈母娘逼着考公务员,还有北漂放弃梦想回乡“拼爹”当公务员。总之,热度一年高过一年的国考将“熵增”现象发挥到极致,一再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强烈暗示: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
昨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一个国考热中难得一见的“减熵”案例:河南男子刘献炜曾考入南阳市卧龙区检察院,但后来放弃这份工作改卖蔬菜,现在是一家生鲜店的老板,他的父亲因此与其断绝来往。
在刘献炜的父亲看来,刘献炜从一个坐办公室的变成一个卖菜的,简直不可理喻。其实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想法。所谓“人往高处走”,人们总是认同社会地位更高、薪酬福利更稳定的职业。刘献炜放弃公务员改卖蔬菜,显然不符合“趋利避害”这一人之常情。
如果眼光放得更宽广一些,我们可以看到发生在刘献炜身上的“减熵”现象并不是孤例。日前媒体报道,曾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数篇论文的清华博士生萧杨,决定放弃留校继续做科研的机会,与北京一所中学签约当数学老师。他的行为同样不被理解——萧杨的导师说,萧杨是他见过的最有天赋的学生,现在放弃科研去当一名中学老师,“中国甚至世界可能会失去一个优秀的科学家”。
能当公务员的人去做菜贩,能在高校搞科研的人去做中学老师,在世俗的眼光中无疑是“趋害避利”。不过当事人并不这样认为。在刘献炜看来,当公务员是个枯燥乏味的苦差事,而“自己的梦想就是让大家都能够吃上放心菜”;清华博士生萧杨说他放弃做科研的唯一原因是“没兴趣”,“我很喜欢教会别人知识的那种成就感”。换言之,刘、萧二人追求的不是世俗名利,而是性灵的自由。用王小波的话说,在这些人身上,我们就看不到水往低处流、苹果掉下地、狼把兔子吃掉这样的“熵增”现象,看到的现象相当于水往山上流、苹果飞上天、兔子吃掉狼。
从历史上看,“减熵”从来都不可或缺。举例而言,在历史的某些阶段,认为太阳围着地球转是“熵增”,认为地球围着太阳转是“减熵”;认为上帝造人是“熵增”,认为猴子变人是“减熵”……哪一种现象更有利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是早就被历史证明了的。
王小波曾用一句相当刻薄的话形容“熵增”现象:“大家都顺着一个自然的方向往下溜,最后准会在个低洼的地方汇齐,挤在一起像粪缸里的蛆”。当然不能说追名逐利就一定会变成粪缸里的蛆,这也是社会前进的动因之一,但一个社会单有“熵增”是不行的,至少是不思进取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