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元
湖北工业大学从本月9日起开起了劳动必修课,学生只有参加校园劳动才会获得相应学分。该校学工部部长刘易国表示,在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都有定期参加校园劳动的传统,如今这一传统悄悄从大学校园中消失,眼下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有必要通过劳动课程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11月14日《楚天都市报》)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是《论语》中一位老农对孔子的批评之语。实际上,孔子并非好逸恶劳之人,他3岁丧父、17岁丧母,失怙无依,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管过仓库牧场,有着过硬的生存本领和独立生活能力。倒是现在的很多大学生,连起码的洗衣做饭都不会,以至于有学生每月都要积攒大堆脏衣服寄回家让父母洗。让他们多上劳动课,学习劳动技能及生存技能,确实很有必要。
含着银匙长大的一代,身体素质不仅呈下降趋势,劳动能力和吃苦耐劳品质亦与前辈们无法相比。这当然不能只怪孩子,且看当下社会,孩子们从小学起,就像启动了一台不能停歇的应试机器,每天的时间被上课、考试、课外辅导以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塞满。今年暑假,微博上有一个帖子广泛流传,列出美国小学生暑假要做的100件事,包括“开睡衣晚会、去野营、去远航、去旅行、去拜访别人、去图书馆、烤饼干、带着微笑做家务……”而记者调查发现,中国的小学生却在忙着上兴趣班。有孩子每周居然要上10个兴趣班,每天忙忙碌碌,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去上课的路上,他们怎有时间去劳动呢。
劳动创造人类,劳动是一种重要的生存技能,特别是体力劳动能给青少年带来最为直接的体验,通过体力劳动掌握的知识和经验更为牢固、深刻,远非脑力劳动能比。然而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不约而同地漏下了这关键一课。孩子们的人生课程表里长期缺失“劳动课”,导致很多人眼高手低、动手能力不强,变成了思想巨人、行动矮子,而且还使部分青少年陷入思想认识的误区,产生价值观念的偏移,他们在成长成人之后,或重脑力劳动而轻体力劳动,或对某些职业产生歧视、对工作挑肥拣瘦,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储备不足,最终导致其社会竞争力不强,甚至形成不尊重劳动的人格缺陷。
不只是大学应开设劳动课,所有中小学特别是城市中小学都应当开设劳动课,每个城市家庭都要重视孩子劳动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让孩子们通过劳动了解大自然、了解生活中的很多常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唐诗多数人都耳熟能详,如果孩子们连麦禾都不分,他们怎能理解农民伯伯的稼穑之苦,怎能读懂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中国”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