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个论)如何理解中国大学“30年未培养出优秀人才”

(2012-06-07 00:23:02)
标签:

杂谈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6月5日表示,“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来。现在的大学都是以给学生输送知识为主”。“真正优秀的人,应有想象力、洞察力。”(《武汉晚报》 6月6日)
    高考前夕,朱校长这才一“中国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的惊人说法,无疑会让许多人感到很受伤。这诚如不少网友质疑的,“30年的高等教育成绩岂容抹杀”,“怎么可能30年没有培养出任何优秀人才”?
    朱校长的说法究竟是否客观准确、符合事实?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恐怕首先得厘清这样两个前提:首先,朱校长所说的“优秀人才”,究竟指的是什么、标准是什么?其次,如何认识“优秀人才”与“中国大学培养”之间的关系?
    先看第一个前提。如果“优秀人才”,指的仅是一般表观意义上的“优秀”,比如标准是拥有诸如“博士”、“教授”、“博导”、“院士”之类学历、职称、学术头衔的人才,那么,朱校长的说法显然完全错误、不符合事实。显而易见,这类“优秀人才”在时下中国早已并不稀缺,而且呈加速膨胀趋势。如我国每年“博士”学位的授予量已超过美国,高居世界第一。
    但是,如果“优秀人才”的“优秀”指的是,世界级顶尖人才、钱学森此前强调的那种大师级“杰出人才”,那么,又不得不承认,如此“级别”的“优秀人才”,30年来中国大学确实并“没有培养出来”。
    再看第二个前提——“优秀人才”与“中国大学培养”之间的关系。应当承认,在时下中国许多行业,无论学界,还是实业界,确实存在许多优秀人才,即便算不上“世界顶级”,也堪称世界先进水平,并且这些优秀人才,大多也都具有在中国大学受培养的经历。但问题是,这样的“培养经历”,与其能够成为“优秀人才”,究竟又有多大直接、必然的关系呢?他们所以“优秀”,究竟主要是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还是此后其他经历造就的,比如海外教育培养经历、自我培养经历?
    日前发布的《2012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近4年全国高考人数下降140万,部分高校已面临破产关门危机。这种现象显然并不完全能用“适龄人口减少”解释,因为与此相对的另一个事实是,“近年来出国留学人员保持了年均20%的增长”。另此前媒体调查,51.5%受访者认为“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34.7%表示“后悔上大学”。如果我们的“大学培养”与“优秀人才”之间,当真存在很强的直接必然关系,事情何以会至于如此呢?
    张贵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