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堂漫画
段思平
在今年北京市人代会上,市人大代表、北京实验二小李烈校长提出“取消三好生评选”。记者昨天从实验二小了解到,新学期起该校将暂停评选三好生,而继续采用更为多元化的标准评价学生的的综合素质。北京市西城区教委有关人士透露,实验二小的试点有可能获批,但目前不会在更大的范围进行推广。(《北京晨报》2月2日)
“三好学生”的评选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经过几十年的沿袭,这项制度暴露出不少弊端。最为人诟病的,是“三好学生”这项荣誉称号逐渐沦为利益兑现的筹码。在一些地方,省市级“三好学生”在中考、高考中均可获得不同程度的加分优惠,这对于其他学生而言,无疑构成了一种不公平竞争。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评“三好”不惜“出血”、打点关系,“三好学生”背后的利益链条,使其成为实现教育公平之路上的绊脚石。
不仅如此,评选“三好”渐渐异化为评选“一好”,即成绩好,德智体三方面的考量在实际操作中变为成绩优先,学生在其他方面的长处被无情忽视,这也导致很多学生长年无缘染指这项荣誉。在此情形下,“三好生”评选已很难产生正面的激励作用。
“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具有很强的时代烙印,其内涵已不适宜于今天的社会现实、教育理念,加之具体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取消这一评选制度,建立更符合时代特点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由于一项传统制度往往具有强大的惯性,在全国上下全面取消的条件并不具备,贸然废除也很难迅速找到替代品,因此,在部分学校暂行试点、其他学校保持不变是合适的。
事实上,学生永远需要鼓励、需要老师发现其闪光点,因此荣誉教育必不可少,关键在于通过怎样的价值导向去实现,如何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打破少数学生“垄断”荣誉的固有局面,让在文艺、体育、社会实践、公益等各方面有其兴趣或特长的学生,都拥有被肯定和赏识的机会,应是破旧立新的题中之义。
不过,人们最关心也是最担心的,是取消“三好学生”评选制度到底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会不会用“五好”、“十好”去取代“三好”,而实质上“换汤不换药”。打消人们的疑虑,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心血智慧,更需要教育部门的变革决心。希望以取消“三好”为契机,教育环境越来越宽松、平等,每一个学生能更快乐地成长,更自由地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