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事快评)抗瘤酮的“肥水”为何先流到中国

(2012-02-03 00:45:40)
标签:

杂谈

武洁
 
    近日,著名民间科普组织“科学松鼠会”成员、哈尔滨医生李清晨发表文章质疑“美国抗衰老医学科学院”是披着科学外衣的“洋骗子”,其在中国建立的中文网页有诸多不实宣传。并称,该机构有欺骗中国患者充当“医疗小白鼠”之嫌。(《北京晨报》2月2日)
    “我们中国演艺界可都集体补过钙了,就差一步,没来得及为你们美国演艺界补钙……”,影片《大腕》中傅彪在美国人泰勒“葬礼”上的表演,的确堪称经典。然而,影片中的戏谑,不曾想还真的歪打正着——这不,美国人发明的“抗癌神药”抗瘤酮,连美国人自己都还没用上,中国患者却可捷足先登,提前享用。
    既然是美国人发明的药物,何以不让美国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反而“肥水”先流到中国?这恐怕不能用国际主义精神来解释。真实的情形是,抗瘤酮目前只进行到了临床二期试验,根据美国相关规定,还不能真正上市用于治疗癌症病人。那么,一个还在二期试验、没有获得美国FDA认证、亦未通过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进口的药物,为何会迫不及待地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而且摇身一变成了可治愈癌症的“抗癌神药”了呢?
    事实上,先给中国患者用“抗癌神药”的背后,有着强大的利益驱动。对美国的药品研发机构以及药厂来说,早一天通过FDA审批上市,其中的利润可能高达数千万乃至数亿美元。然而,每一种新药总要经过一定的临床试验阶段才能投入使用,美国FDA对于新药审批的流程和临床试验数据的要求又格外严格,与此同时,由于美国公民的权利意识比较强,对于新药风险的担忧使得绝大多数美国人不愿成为新药试验品;再加上美国有一大批专打医疗索赔官司的律师,一旦新药试验出了问题,药企面临的将是天文数字的索赔金额。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不仅当地病人很容易被劝说充当试验对象,由于当地医疗水平偏低,药物落后且昂贵,民众又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不少人参加新药试验,还认为自己接受了“最好的治疗”。于是,无论出于加速新药上市进度,还是规避试验风险和降低成本的考量,美国药企想方设法把新药的临床试验转移到海外,也就并不意外。这一点有数据为证:仅2008年一年,美国联邦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收到的新药上市申请报告中,80%都有在其他国家测试得到的数据。事实上,就连在美国的中国医药留学生与研究者也已参与到这一海外研发、国内试验的链条中。由于有着海归身份,生物医药研发又是颇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国内不少地方不仅对这类项目青睐有加,甚至还追加投资,帮忙扫清政策障碍。
    仅有利益驱动还不足以让中国患者成为“试药小白鼠”,国内新药试验的规定不严格,药品使用监管的宽松,以及诉讼风险低,无疑为“抗癌神药”提供了可乘之机。有句话叫做“水往低处流”,监管的宽松,自然也会形成新药试验的低成本“洼地”,只不过,这个低成本,从来都是以当地民众生命健康的高风险为代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