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聃
在日前举办的第六届人民社会责任奖颁奖盛典上,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获得“2011年度杰出贡献人物奖”。随后接受采访时,他谈及食品安全问题,并表示,“实际上,近些年不少所谓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有人故意炮制出来的,但一些媒体却利用消费者的心理大做文章。这对消费者和企业都没有好处,在世界上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1月11日《中华工商时报》)
不错,食品安全问题的确正日益成为当下的新闻富矿,但披露食品生产、流通与销售领域的种种乱象,不正是媒体报道的责任之一吗?事实上,众多爆出来的食品安全事件,并不如宗庆后所说,是过于放大了,恰恰是“缩水”了。一方面,新闻媒体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爆出所有的“食品安全新闻”,另一方面,媒体报道也受制于商业等诸多外在因素,有的报道很难面世。
由是来观之,新闻报道恶化消费者情绪论不值一驳。直面食品安全,消费者的情绪到底来自何处?它不过来自监管不力,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的泛滥现状。媒体的报道是披露真相,也是一种监督的倒逼:只要监管者没有完全丧失权力耻感,他们都会在新闻报道后进行“后发式的治理”,甚至开展行业整治。食品安全报道的结果之一,就是带来局部食品安全问题的“倒逼式解决”。如此,恶化消费者情绪又从何说起?
没有无缘无故的消费者情绪,也没有只生活在食品安全新闻里的消费者,这正是宗庆后归咎媒体话语中最大的忽略与悖论。说到底,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消费者之所以始终心意难平,一切只是不堪现实的某种投射:当消费者时刻感觉到生活在一个安全互伤害的社会里;当种类繁多的有毒食添加剂甚至可以串联为市场经济的“三言二拍”;当地沟油治理跨过一年又一年,这些朴素的生活经验,已经足够架构成消费者整体的食品安全印象。此时,新闻的指摘与否,其实对他们已经影响甚微了。
没有只生活在食品安全新闻里的消费者,却并不代表没有生活在食品安全新闻里的生产者。细究宗庆后有关媒体的言论,它或许正是一种“太沉湎于新闻”的结果。在宗庆后等一些食品生产者看来,他们或许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产品品牌维护观念:在他们看来,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只是媒体不断报道的结果。搞定了媒体,势单力薄的消费者并不足惧,食品品牌自然也就有了“美誉度”。如此庸俗的公关思维下,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媒体煽动情绪”的指责。
有人在新闻后跟帖,说宗庆后的言论只是某种调侃,不必当真。调侃当然是有可能的,但它岂不暴露出更大的问题:如果媒体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报道,都只能成为生产者的某种笑谈,谁还会去真正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这,无疑比问罪媒体的表态更令人有挫败感,而挫败感,一样是可以“传染”的消费者情绪。
王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