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校长实名推荐应注重“偏才”
魏文彪
南师附中王占宝校长要举荐给北大的学生叫匡超!记者18在南师附中公告栏看到,该校高三(1)班的学生匡超已经确定为学校即将举荐给北大的人选,目前正在接受“公示”,成为江苏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的“第一人”(昨日《扬子晚报》)。
据报道,南师附中推荐的学生匡超是“超级牛人”,“文科生里他理科学得最好,理科生里他文科学得最好”,高中三年学习成绩年级第一,而且还是班长,具有竞赛特长。这样的学生被中学校长推荐给北大,不但同学们会服气,而且可以使中学免于受到有失公正的指责。不过,正像有的网友所质疑的,像这样全方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正常高考途径进入名牌大学,而用不着要去走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路。在经由正常高考途径完全可能被名校录取情形下通过校长推荐上名校,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啻是有限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名额的“浪费”。
笔者以为,与其像南师附中这样向名校推荐各方面发展都很优秀的学生,不如注重推荐那些学有专长但是有些科目成绩不太理想的所谓“偏才”、“怪才”。因为这些学生同样是人才,完全可能在日后在某些领域取得成就,但是因为他们“偏科”,所以可能难以在高考中胜出,失去进入高校尤其是名校深造的机会,从而不利于他们在学有专长的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应当向着那些学有专长但有“偏科”现象的“偏才”倾斜,以免这样一些特殊人才被埋没,从而造成人才培养上的损失。
其实,我国教育史上并不乏“偏才”、“怪才”被名校破格录取的实例。如被称为“文化昆仑”的国学大师钱钟书当年报考清华时数学仅得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而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历史学家吴晗当年报考北大与清华时数学都得零分,但是清华大学以其“文史特别优秀”为由予以破格录取。近年来的典型例子是辽宁锦州的三轮车夫蔡伟研究古代文献颇有专长,经复旦大学申请并由教育部特批将其破格直升为博士研究生。可以想见的是,如果这些名校不对这样的“偏才”实行破格录取,不少“偏才”就可能面临被埋没的命运。
北大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就在于经由高考之外的途径特招一批优秀学生,既然学习成绩优秀学生可以经由高考途径进入名校,那么显然唯有中学更加注重推荐那些学有专长但有偏科现象的“偏才”、“怪才”,才更为符合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设计初衷,这个制度才能在人才培养上更好地发挥为高考“拾遗补缺”的效用,否则,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在人才选拔与培育上与高考制度重叠,其意义就会模糊不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