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长要有沟通的智慧与本领

(2025-11-11 09:33:49)
标签:

杂谈

文化

分类: 杂谈
校长要有沟通的智慧与本领 
高振荣 

沃尔玛公司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说过,如果一定要将沃尔玛的管理浓缩成一种思想,那最可能就是沟通。他还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企业就像一幢建筑物,墙壁分开了职务,地板区分了层级,沟通是把所有的人集聚在一个打通的大房间里,为了共同的梦想而打拼。



当校长,亦是如此。要想真正把学校管理好,校长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重视与师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沟通可不是简单对话,以语换言,你一言我一语。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却大有门道。



善疏则通,能导则安。校长不要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拥有权力的“管理者”,高高在上的“领导人”,说一不二的“大家长”,更应该是一个“沟通者”。懂沟通,是一种智慧;善沟通,是一种本领。



一、信任是沟通的土壤



学校不是孤岛,校长站在教师、学生、家长、社会这张关系网的中心,沟通便是编织这张网的丝线。这张网结实不结实,信息交换顺畅不顺畅,就全系在在“信任”上。没有信任的沟通,不过是流于表面的寒暄,没有真诚的交流,就无法让话语抵达人心,为共识埋下种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正的沟通不是单向的“下达指令”,而是双向的“换位思考”。北京十一学校原校长李希贵常说:“校长要多听‘墙角’,少坐‘主席台’。”他在任时,总会抽时间泡在教师办公室的角落,听老师们吐槽课程设计的难题,聊学生管理的困惑,甚至是生活里的琐碎。



“浇花浇根,交人交心”,校长与家长的沟通,更需这般“交心”的智慧。江苏常州一位校长处理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家长因孩子座位靠后,在家长群里言辞激烈地指责老师“不负责”,群里顿时炸开了锅。这位校长没有在群里公开回应,而是私下给家长打了个电话:“我家孩子上小学时,我也总担心他坐后排看不见黑板,后来才发现,他坐后面反而更专注——要不咱们先观察一周,看看孩子的课堂状态?如果确实有问题,咱们一起想办法调座位。”家长的火气在这番共情里渐渐平息,一周后主动在群里道歉:“是我太冲动了,孩子说坐后面听得很清楚。”



信任藏在“先听再说”的耐心里,躲在“换位思考”的体谅中。当校长放下“管理者”的架子,以平等的姿态走进师生、家长的内心,沟通便成了培育信任的沃土,在其上萌发生长出的是对教育目标的认同,对彼此付出的理解,对共同难题的担当。



二、细节是沟通的温度



沟通是有温度的,冷与热都体现在细节中。一个适时的停顿,一个共情的语气词,一次不经意的提醒,都能让冰冷的话语变得柔软,让疏远的心灵渐渐靠近。既说理,又用情,这样的沟通会更有效,更容易得到理解和支持。善沟通的本领,本质上是“于细微处见人心”的敏锐。



看到上海一位校长回忆,她刚到一所薄弱学校任职时,遇到过一位众人眼里的“问题学生”:上课爱捣乱,作业不上交,老师提起他都摇头。



一次课间碰到这个孩子,正蹲在地上看蚂蚁,便走过去蹲下:“这蚂蚁搬这么大一块饼干,是不是想带回家给妈妈呀?”孩子愣了一下,点点头。校长又说:“我看你上次帮同学修桌椅,手也挺巧的,跟蚂蚁一样能干呢。”就是这句不经意的夸赞,让孩子眼里闪过一丝光亮。



后来她了解到,孩子父母离异,跟着奶奶生活,总觉得自己是个“没人要的孩子”。从那以后,校长每次碰到他,都会顺口问一句“今天有没有帮奶奶干活”、“上课听懂了几道题”,没有长篇大论的道理,却让孩子渐渐打开了心扉,课堂表现也越来越规矩。



“言为心声”,沟通的细节不是刻意的“技巧”,而是内心温度的自然流露。那些“大抵”、“或许”、“咱们”的语气词,那些蹲下来、侧过身的姿态,那些先回应情绪再解决问题的顺序,都在悄悄诉说着:“我在意你的感受,我尊重你的处境。”这份藏在细节里的温度,如春风化雨,融化隔阂的坚冰,点燃消沉的希望,让沟通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而是“心灵的触碰”。



三、争端是破局的契机



校园里的矛盾与争端,少不了,常存在,这恰恰是展现沟通智慧的“起点”和契机。课程改革的分歧、师生矛盾的升级、家校认知的冲突……这些看似棘手的“乱麻”,若能以沟通为“解扣器”,往往能寻得破局的契机,甚至将矛盾转化为推动校园发展的动力。



某中学推进“项目式学习”时,遭到了不少老教师的反对:“这方法太费时间,考试成绩掉了谁负责?”年轻教师却力挺:“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双方各执一词,教研会开成了“辩论会”。校长没有急于拍板,而是先让老教师们罗列“顾虑”:担心耗时过长、担心评价标准模糊、担心学生基础薄弱跟不上。再让年轻教师们回应:“我们可以先从局部学科试点,制定分阶段目标”“评价时结合过程与结果,兼顾实践能力与知识掌握”“提前准备基础知识点的微课,帮薄弱生查漏补缺”。最后校长补充道:“我倒觉得,老教师的经验能帮项目式学习‘接地气’,年轻教师的创新能让它‘有活力’——咱们不如组成‘新老搭档’,先试一个月看看效果?”



这场沟通没有“非黑即白”的判断,却找到了“求同存异”的路径。一个月后,试点班级的课堂氛围明显活跃,学生的调研报告也颇有新意。矛盾化解的同时,也让“项目式学习”的推进有了更扎实的基础。



这便是沟通的破局之力:不回避矛盾,不压制分歧,在乱麻中找到“解扣的线头”,在倾听中找到“矛盾的焦点”,在对话中搭建“妥协的台阶”,在争端中发现“共赢的可能”。让争端成为优化方案的“试金石”,让矛盾成为凝聚共识的“催化剂”。



四、共识是沟通的价值



凝聚起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这是沟通的终极价值,也是校长作为“校园领航者”的核心使命。学校的教、家长的育、社会的助,唯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拧成一股绳,协同发力、共融共慧,才能形成推动教育发展的合力。而这股合力的形成,终究要靠校长以沟通为笔,勾勒出共同的教育愿景。



浙江杭州一位校长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时,最初阻力重重。在一次家校社三方会议上,校长没有念冗长的方案,而是展示了一段学生视频:视频里,孩子们说“希望爸爸妈妈能陪我做一次实验”“想知道社区的图书馆里有什么书”“希望老师别总批评我,多夸夸我”。看着视频,教师们沉默了,家长们红了眼,社区负责人也若有所思。校长适时开口:“咱们的目标其实一样——都想让孩子更好。教师需要家长的理解,家长需要学校的指导,社区能给孩子提供实践的舞台,这不就是‘1+1+1>3’吗?”



此后,学校推出“家长课堂”,让教师教家长“如何辅导作业”;社区开放“科普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家长组成“志愿队”,协助学校开展活动。曾经的“各自为战”变成了“协同育人”,这便凝聚起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最大公约数”:无论身份如何,“为了孩子”永远是最核心的共识。



当校长以“懂沟通”的智慧倾听不同声音,以“善沟通”的本领化解分歧,当智慧与本领相融,沟通便成了有温度的“润滑剂”,也成了有力量的“黏合剂”,校园里的每一份力量都会被看见、被尊重、被凝聚。这些力量汇聚起来,便成了推动教育前行的暖流,画出了属于一所学校的“最大同心圆”。而这样的校园,终究能生长出最动人的教育风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