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三个新观念
(2025-11-10 11:10:13)
标签:
杂谈文化 |
分类: 杂谈 |
教育的三个新观念
在第六届IEIC国际教育创新大会上,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常生龙先生分享了主题为”教师需要转变的三个观念“的演讲,这一演讲为新时代教师如何寻找育人突破口带来了新思考。
关系第一,教学第二。著名教育家李希贵校长说,“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如果你不爱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由此可见,只有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好的教育才会发生。昆明丑小鸭学校的校长詹大年说,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师生之间建立好的关系,在友好、轻松的关系中,和谐的教育才能发生。这正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学生尊敬、喜欢并愿意亲近教师,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与道理学生才愿意倾听,愿意接受。反之,如果学生讨厌或者畏惧教师,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学生是很难从心底接受与认同,有的也只是表面的服从,真实、高效的教育是很难发生。同理可推,好的工作与生活,都是从好的关系开始的。比如,一个校长作为管理者,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处理协调好各种关系,与班子之间的关系,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只有大家尊敬并认同校长本人,你的管理理念、办学思想才能真正落地发生。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再比如,夫妻之间、父女之间、婆媳之间、妯娌之间,也是关系排在第一,所有矛盾都是因为关系不好引发的。因此,要处理事情,先要处理好关系。师生关系的主导方是教师,但判定方却是学生。老师你爱不爱学生,老师说了不算,学生说了才算。学生的情感是最真实,最直接的,也是最稚嫩的,老师只有从心底去爱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你的爱与尊重,从而在心底认可你,喜欢你,并愿意听从你、配合你。否则,学生就会故意和你唱反调,激怒你,甚至对抗你。有了良好的关系,我们再来谈教学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关系,比研究课堂、研究教学更重要。
关联第一,记忆第二。远在深圳的妹妹经常向我抱怨,小外甥记忆很差,背一篇课文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一篇短短的课文读了几十遍不是背不了。我笑了笑,告诉妹妹说,那是因为你没有帮孩子建立关联,所以他总是记不住。心理学家认为,给孩子创造联系各类事物的机会,激活他大脑中的神经元,从而产生连接,神经元回路通道更加复杂丰富的时候,记忆能力自然而然就提升了。比如,孩子进入小学的第一件事情,是把很多现实生活中直观的事物抽象成概念。认识几何图形,老师总是习惯于帮学生下定义。比如,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组成的封闭图形,划完定义就让孩子背诵。这种不帮助学生建立联系的记忆是低效的,而是难以运用的。因此,我们教师要努力帮学生搭建一个桥梁,让孩子从现实生活走向学科世界。比如可以引导一个孩子从商店里面购买物品、观察物品的过程中,了解图形设计,从现实生活中将其抽象出来,帮助学生建立联结,然后再来记忆。
探究第一,讲述第二。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培养科学思维。小学数学学科中“鸡兔同笼”问题经常让孩子头疼,无论数学老师如何画图、如何演示,使用假设法帮学生理解“鸡兔同笼”问题,不少学生还是是懂非懂,难以理解与运用。我以为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不够,没有建立数学建模思维能力。我们教师总是习惯把讲授放第一位,研究的重心放在如何能把这个知识点讲明白。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曾说,数学教育的目的不是教孩子会算题,而是教孩子会思考。学生的探究力,就是学生思考力。因此,教学中、生活中要多引导学生动手探究、实验操作,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不停地试错,从而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
由此可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要从改善优化师生关系、强化事物联结,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入手。
前一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
后一篇:“问题学生”背后是“问题家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