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鉴赏答题方法

(2025-11-10 11:04:10)
标签:

试题

分类: 诗词鉴赏
诗歌鉴赏常见题型答题方法

姜波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借助形象、意境,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闲适、热爱、赞美、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常见题型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方式:一般答出三个方面的内容。

1.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述出诗中的形象和意境。

2.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意境的氛围特点。

3.根据意境特点来剖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


答:诗人写了深秋宫中奢华的井旁的寂寞黄叶,夜晚珍珠帘幕难挡的寒霜,精制的卧具了无生气,意境凄冷。写景起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全诗没有一个怨字,但诗中处处有怨情。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2.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应从表达方式、结构特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几个方面选择作答。

诗词中描写、抒情表达方式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衬情等。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修辞有比喻、借代、夸张、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用典、衬托。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象征等。

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技巧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答方式:把握整体构思,不能只回答某一联中所采取的修辞方法。

1.准确答出所用的表现手法。

2.结合诗句分析运用这种手法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好处。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答: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作者认为,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诗歌表达了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例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诗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答: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此处用折柳来表现战士的思乡之情。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

用天寒地冻的自然环境与马不解鞍的战争环境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诗歌鉴赏创新题型的答题方法指要

古代诗歌鉴赏题,为更好地检测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又出现了侧重题目间横向联系的新题型,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其命题特点和解题思路。

(一)比较版本的不同,推敲提炼

命题特点:这类问题是开放度比较大的命题,体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特点,解答问题需要观点鲜明,理由充分。

提问方式:本诗某句某字历来版本不同,一作某字,一作某字,请结合自己对诗作主旨的把握,谈一谈你会如何选用,并简要说明理由。

解答思路:

1.选择一个自己认同的字。

2.结合诗文解读相关诗句内容。

3.将所选字与诗文内容结合分析其内涵及作用。

  例1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注]蜂,一作“峰”。

问:诗中第六句“晴日数蜂来”,历来版本有分歧,一作“蜂”,一作“峰”,请结合自己对诗作主旨的把握,谈一谈你会如何选用,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1)选用“蜂”字。梅花馥郁芬芳,尽管长在山中偏僻之地,但花香仍然引来蜜蜂光顾,梅花之魅力可见一斑,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烘托花香之盛,借以抒发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2)选用“峰”字。梅花生长于偏僻的山地,盛开在峭拔的山峰上,以山峰的险峻来衬托梅花的高洁品性,自然超凡脱俗。“数峰来”的“来”字将山峰拟人化,与美丽的梅花交相辉映,抒发对梅花高洁品性的赞美之情。

(二)把握诗文内涵,理解相关理论评述

命题特点:给定一段名人的相关诗评,要求根据诗文内容理解诗评。

提问方式:从创作手法角度,联系诗文,谈谈你对某某人某某说法的理解。

答题思路:解读诗句内涵,关照评述内容。

例2.阅读张说《蜀道后期》,完成试题。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问:清代黄生在《唐诗摘抄》中评此诗说“诗有别趣,而不关乎理”,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诗人思乡心切,没能按期归乡,于是便迁怒于秋风,怨秋风不等待自己,而秋风按期而起时不会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诗人怨其“不相待”不合乎事理,但却使感情的抒发更为独特。

(三)比较阅读,鉴赏品评

命题特点:给定同题或内容相关的诗作两篇或若干篇(段、句),参照相关文论,点评文学现象(相同点、不同点或优劣)。

提问方式:结合诗文,联系相关诗文或文论,找出写法上的异同点,点评文学现象。

答题思路:

1.归纳相关诗文内容的共性特征。

2.概括共性中所反映的文学现象。

3.品评意境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得出结论。

  例3.(2005年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3)可以有三种答案:“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例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问: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这两首诗的异同?

答:相同点: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反衬手法,把历史上得意君王的一场春梦,与现实显示出这一梦境的残破景象——为辉煌历史哀鸣的翻飞“鹧鸪”和为辉煌历史见证的“旧时”月亮,各自形成对比。《越中览古》以“只今惟有”反跌一笔,振起全篇。《石头城》以“旧时月”暗转,隐隐反照的是东晋到南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两首诗共同传递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悲凉感。

不同点:《越中览古》由历史典故发轫,由昔向今延伸,侧重状昔日的繁华,引渡到现实情景,勾勒出一幅动态图画;《石头城》从今往昔推移,反方向运作,侧重描绘今之荒凉,定格于一个静态镜头。

诗歌鉴赏题型无论如何变化,终究逃不出从语言、思想、表达技巧三个方面设题,所以能够从根本上把握一首诗歌,再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就能够很好地解答这类题型。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初探

蒋爱红

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把“古诗阅读鉴赏”放到第卷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考题都体现出两个特点:一、切入角度比较小,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二、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但由于答题不规范,学生容易漏掉一些要点,或对于诗歌本身往往只能“意会”却不能“言传”,导致失分严重。本人在教学中归纳出古诗鉴赏答题三步骤,这三种步骤之间类似总分总的关系。下面就各种题型,逐一分析,仅供参考。

一、诗歌形象类

三步骤:

步骤一: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总;

步骤二: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分;

步骤三: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总。

(一)人物形象类

例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分析:此词上片在时空的交错中,腾挪自如地比照了当年的情豪气雄和今日的落魄潦倒。下片“胡未灭”,说国仇未报;“鬓先秋”,叹此身已老;“泪空流”,诉壮志难伸。篇末,“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不着痕迹地概括了同样的意思,使理想与现实、报国立功的热望和投闲置散的冷遇,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从而揭示了作者悲愤的根由和实质。“心在天山”,又与开头的“当年万里觅封侯”相呼应,表明报国初心始终不渝。

解答: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总说)。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分说)。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再总说)。

例2: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分析:从环境描写看,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再加“篱边菊”的点缀,可看出是一个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作者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问西家)及邻人的叙述(归来每日斜),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解答: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总说)。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分说)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总说)。

(二)景物形象类

1.景象类

例: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疏箔:用芦苇或竹片编成的帘子,有缝隙可通风,故曰疏箔。钩疏箔,即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分析:本篇写楼上看雨,但是雨尚未到来,已有先声夺人之势。为了看雨,作者预先挂起楼上四面的“疏箔”,于是视野开阔,千山急雨,尽收眼底。“卧着”看雨,说明作者心态的疏放。

解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总说)。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分说)。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劲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再总说)。

2.物象类

例: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分析:这首咏梅诗,侧重写一个“早”字。首句既形容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字,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丰姿。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迥”字和“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写诗人把寒梅疑做是经冬而未消的白雪。“不知”和“疑是”,写出诗人远望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之“早”也点出了。

解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总说)。“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分说)。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再总说)。

二、语言类

三步骤:

步骤一:该字的本义及此处的语境义;

步骤二:结合具体语句形象描述(突出该字);

步骤三:运用该字的好处或作用。

例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问: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用得有何妙处?

解答:“闹”本是“热闹”,此处为“热烈”之意。红杏在枝头竞相开放、争妍斗艳,从而可知春意浓烈。一个“闹”字将红杏人格化了,不仅形容写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的景象,把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2: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问:“海上生明月”一句中“生”字用得好,为什么?


解答:此处“生”是“升”、“升起”的意思。一个“升”字写出了一轮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三、表达技巧类

三步骤:

步骤一:诗歌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总;

步骤二: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中是如何运用该技巧的——分;

步骤三:运用该技巧有何作用——总。

例1: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问: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解答:该词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总说):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分说)。三个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总说)。

或:该词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总说):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分说)。通过今昔之感的不同,表现了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总说)。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点规律,如有不足之处,恳请指正。








【2025年高考全国I卷试题】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

王安石

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绿石镌。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还与故人袍色似,论心于此亦同坚。

[注]玉堂:宋代称翰林院为玉堂。蛮溪:指南方的溪流。袍色:官袍的颜色。古时低级官员袍服为青绿色。

【试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开头没有多加铺垫,而是开门见山,直接书写所咏之物。

B.诗人从样式、材料产地以及材质等方面,对绿石砚加以鉴赏。

C.朋友馈赠的绿石砚以及随砚附送的诗作,都令诗人心存感念。

D.石砚出自瘴雾之地,看起来水渍斑斑,但洗后就变得鲜亮了。

【参考答案】D

【考查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学习任务群5要求“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学业质量水平4中要求“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本题即考查考生对诗歌写作手法、思想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理解与把握。

【试题分析】

A项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结构安排是诗歌艺术技巧的重要方面,何时在诗歌中点明主题则是诗人安排诗歌结构的匠心。有的作品纡徐婉转,极尽铺陈,直到气氛发展到一定程度,诗歌主题方才呈现,如李白的名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就是如此。也有不作铺垫,开门见山点明主题的,比如王安石的这首诗。诗歌首联直接从绿石砚写起,下面的赏鉴、感谢、叹惋、称颂等感情均是围绕这一事物展开。故A项正确。

B项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诗歌开篇第一句“玉堂新样世争传”首先从石砚的样式写起,这也是石砚最为突出的特色,本诗的题目中已有体现。这一新样式首创于上层文人聚集的馆阁,逐渐流行,成为了备受追捧的时尚样式。除样式别致之外,石砚还有其他的难得之处,制造它所需要的材料不仅质地优良,而且产地偏远,很是难得。首联下句“蛮溪”“绿石”二词写的正是材料产地和材质。故B项正确。

C项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本诗是对朋友赠送礼物的酬答,第一读者就是朋友本人,因此感谢之情必不可少。表达对收到礼物的感谢,一定要表示对礼物的喜欢,这种感情在诗的首联对石砚的鉴赏中已有所表现,颔联“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则更深一步。石砚本身已足够美好,但对于接受者也就是诗人本人来说,意义更是非凡,因为诗人从来没有拥有过这样奇特的物品,今日拜友人之赐意外获得,更何况伴随礼物共同到来的还有友人的一篇佳作呢!诗人没有很直白地表达感谢之情,一个简单的“愧”字就包含了万千意蕴。故C项正确。

D项仍然分析诗歌的内容。诗的颈联返回头来描写石砚,这一次的着眼点在石砚的色泽。“瘴雾”即瘴气,本指南部、西南部地区山林间湿热蒸发容易致病之气,后来在使用中,“致病”的含义逐渐淡化,一般用来泛指南方蒸腾闷热的气候。本诗中称制砚的石材“久埋瘴雾”,正是因为产自如此湿润的环境,石材制成砚台之后仿佛也还是湿润的。王安石这里要表达的是,石砚看起来晶莹清亮、鲜活灵动。这样晶莹的石砚再用清水冲洗一下,就会越发青翠欲滴、色泽鲜亮。也就是说,诗中所谓的“看犹湿”,是由于石砚的晶莹而造成的一种视觉感受,与表示积于物体表面痕迹意思的“水渍”一词无关。因此D项的表述不符合诗意,是答案项。

【试题】16.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尾联两句以砚喻人。

由石砚的绿色联想到友人官位低微,暗含惋惜。

继而赞美友人的节操坚贞不移,一如石砚的质地坚硬纯正。

【考查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4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在阅读和表达交流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能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论述相关的文化现象和观念”。本题以此为依据,考查考生在基本理解古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正确分析诗歌谋篇结构及情感脉络,准确把握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试题分析】

尾联上句承袭颈联对颜色的关注,由石砚而起,却又跳脱出石砚,诗人联想到友人官服的颜色,也即联想到友人当下的身份。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所谓“满朝朱紫贵”,服青或服绿的官员则意味着还没有进入朝廷官僚体系的核心圈子,地位相对要低一些。唐宋诗词中“青衫”“绿袍”一类的词语经常出现,无一不与穿衣人的身份相关,如考生所熟悉的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上册课文)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就是在强调白居易自己的贬谪之身,与序言中“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的说法呼应,唯其如此,白居易才会觉得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丁宝臣在向王安石赠送石砚时,大概率是在端州知州任上,虽然是一州的最高长官,但据王安石《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丁君墓志铭》记载,此时他的官阶不过是太常博士,从七品上,袍色正与石砚相似。王安石对这位故友是非常欣赏的,丁宝臣人到中年仍沉居下僚,不能不令王安石感叹惋惜。走笔至此,诗人的关注点已经不仅停留在石砚之上了,而是把石砚与送砚的友人联系到了一起,顺理成章,尾联下句又从石砚的“坚”联想到友人的“心”。这里的“心”可理解为“心志、节操”,称之为如石之坚,是对友人高尚品质的热情赞美。 

【试题亮点】

本题以诗歌的结尾作为考查点,用意在于提升考生对诗歌艺术境界的体悟。古人将好的诗歌结尾比喻为“豹尾”,即是要求诗歌的结尾响亮,且留有余韵。

古代诗人对于诗歌结尾用心颇多,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古代诗歌艺术技巧增加了丰富的内容。诸如首尾呼应、事断意贯等,都是诗歌作结时的常用办法,就本诗而言,则采用了宕开一笔、推开作结的方法。推开作结可以是跳过一步,暂时终止对当下的言说,以作者的思考与想象再造诗境,从而提升诗歌的艺术境界。全诗的前六句都是针对友人赠砚这一事实展开,无论是对石砚的鉴赏称道,还是对友人的感谢之情都是如此,进入尾联则有一个以砚喻人的跳跃,这一联的内容与上文似断实连,“故人袍色”所隐指的友人空怀才干却不甚得志的状况,与石砚本身并没有特别密切的联系,是因为诗人对友人怀有的深厚感情,才引发了诗人这样的联想。如果说上文表现的两人之间的情感还只是在感谢的层面,这里的联想则体现了诗人的惋惜与同情,使得诗歌整体的情感内涵进一步丰富。但还不止于此,诗人从石砚颜色上发现了它与友人之间的联系,那就不妨碍他再进一步,继续在其他方面有所发现,于是就有了尾联的下句“论心于此亦同坚”。石砚还拥有另外一个特质,即质地坚硬,“义心如石屹不转,死节如石确不移”,在传统语境中,坚硬的石头是比喻人心志节操坚定不移的常用意象,由石砚的这一特质,对友人品质的赞美自然水到渠成。诗人惋惜友人的怀才不遇,钦佩友人不肯与世俗妥协、不肯随波逐流的情操,诗歌的情感抒发至此达到高潮,全诗也在这样的强音中结束。这个结尾充分体现了诗人谋篇布局的匠心,诗人对于友人复杂的情感在此升华,表达诗人发自内心的惋惜之情和精神层面的肯定与赞赏,出于意料之外,但仍在情理之中。

学习古代诗歌,收获可以是多方面的,既可以从思想内容上受到感染,神接古人,实现文化精神的传递,也可以从艺术手法上体悟古代诗人高超的写作手法,领悟几千年中国语言文学艺术的优美与精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