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校教学常规9条建议
(2025-10-14 20:54:16)
标签:
情感杂谈 |
分类: 杂谈 |
给学校教学常规9条建议
学校常规是学校管理与日常教学工作的一条主线,教学常规又是学校常规系列中的核心常规。毫不夸张地说,有学校,必有常规,常规强,则学校强;同样,有教学,必要教学常规,教学常规强,则教学强。
学校教学常规决定学校教学常态,学校教学常态决定学校日常状态,学校日常状态决定学校办学水平与质量。
学校教学常态如此重要,为学校如何做好教学常态9条建议。
建议一
教学常规是系统工作
教学常规的系统性体现于教学常规不是某个点,而是由多个点连成的线,如:教学常规包括研课标、建课程、学教材、读学生、设作业、创情情、优流程、善评价、能组织、会管理等方面,每个方面就好似教学的一个个环节,教学常规要把一个个环节链接起来,成为有逻辑关系的链条或网络。
教学中的各环节,各主体,各内容,各要求,其实都是一个个个体,如同容量不小的容器,每个容器里,却包含很多因素,故,他们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体系和系统性。
教学常规把与教学有关联的因素,在教学价值与目标的导向,在遵守教育规律理念下,尽可能通过规范要求,使之系统化,利于日常中教学实践,包括教学组织、管理、评价、指导与保障,等等。
建议二
教学常规有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要素
教学常规有广义和狭义的界定,本节讨论的是狭义的界定,即教学常规包含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要素。
教学目标是教学存在的必然条件,也是教学的价值、定位与方向,也是教学常规目的的重要意义;教学要求基于教学标准、教学流程或环节、教学内容与方式、教学相关主体及条件与资源等方面,提出具体而科学的规范;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性与阶段性成效的“评定”“评判”和“评诊”,是引领、助力与支持教学高质量的实施;教学管理包括多层级多方向的,有区域层面的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部门,有学校层面,有教务教研组层面,还可能有备课组或年级组,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规范、规律且常态化实施。
建议三
教学常规标准的科学性
我们经常会主动或被动的遵守一些规定与规范,但是,我们很少去质疑这些规定的内容、方式的“科学性”,我们感受到更多的好像是“合法性”“合规性”和“合理性”。甚至于,我们已经接受了“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的“三合性”,已经体现了教学常规标准的“科学性”。这里面至少有三种情况,一是“三合性”完全包含了教学常规“科学性”;一是“三合性”有部分的教学常规“科学性”;
一是“三合性”没有考虑教学常规“科学性”。
教学常规是专业门槛较高的“学校常规”,看似与学校其他常规差不多,属于大家眼中的“行政管理”的领域,实则是学校专业管理领域。这样理解学校教学常规,就会让教学常规归属于学校教研、科研、课程、课堂、作业、评价等方面的范畴。
学校不仅仅是要求大家遵守教学常规,还要科学研制教学常规,让教学常规成为教师教学的可行、能用、有效、有益的“工具”,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科学“扶手”,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内涵发展的“燃料”。
建议四
教学常规中的“常”,如何落地
教学常规除了前面三条建议外,还有一条也特别重要,那就是教学常规如何让“常”落地。这个“常”字,初看一眼,好似没有什么专业性,在好多人眼中,这是一个没有“智力含量”的“粗活”和“机械性工作”,有不少的一些“高智们”,可能看不上这个“常”。
笔者认为,教学常规中“常”字,是教学的灵魂与精华,也是重点和难点。好多学校、好多管理者、好多教学缺失的不是理念,不是标准,不是模型,不是方案与机制,而是教学常规中这个“常”字,会不会出现“不常”。由于教育常规的“常”字不常,教学常规作用与效益大打折扣,以至于,好多学校、好多管理者、好多教学都认为,教学常规是个“摆设”,是一项行政管理,根本就不是专业能力与素养。
教学常规中的“常”字,体现了区域、学校、年级教育生态;体现了教育管理者、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育教学者的教育专业与职业精神;体现了教学常规的科学性、可行性和保障性;体现了区域、学校、年级的教育管理水平现状及能力。
建议五
教学常规中校长的作用
校长是学校的首席。如何发挥校长在学校教学常规的作用呢?
校长可以在学校教学常规中,发挥其管理与服务作用,研制与推进作用,专业与平台作用,等等。
学校教学常规需要借助校长岗位和个人的力量与资源,为学校教学常规提供管理,常规是学校管理和服务的主线,也是基点与抓手,这既是校长职能与责任,更是校长管理和服务的机会与资源。
研制学校教学常规是学校常规的起点、重点和难点,校长如何发挥其本身及岗位特性,让学校教学常规研制,既有科学性、又广泛参与性。教学常规标准研制如果聚焦于“规”,那么,教学常规的日常推进与落地,则重点是教学常规的“常”,需要校长的权力、资源、组织
、能力,等等。
前文讲到学校教学常规既是行政管理,也是专业管理,还是专业素养。校长作为学校的“首席”,在专业上有其独特优势与能力,在资源上有其独有的平台,学校教学常规需要发挥校长本人的专业,使之科学、有效和可行,同时借助校长搭建平台,让教学常规不仅能落地,还能走上学校的专业平台,乃至更大专业平台进行展示,从而促进学校教学常规发展专业的作用。
建议六
教学常规中教学条线管理的作用
学校教学工作管理,被大家俗称为“业务条线”,学校教学工作条线管理者,被大家俗称为“业务条线领导”,如: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被大家称为“业务副校长”。
由此可见,大家对教学在学校的定位,表达出学校重点而核心工作,这也是大家对学校价值追求与目标定位内在的契合。
学校教学条线管理和管理者,实则是学校教学管理的“操盘手”,包括教学常规在内的各种制度、机制、常规、标准、评价,都是出自教学条线管理者之脑、之手。
学校教学条线的管理和管理者,从教学常规价值追求与目标定位,从教学常规标准、内容、方式、评价的研制与执行,从教学常规产生成绩与问题的分析及其修改,都应该是教学条线管理和管理者的主要工作,也是他们能力的体现,更是他们存在价值的具体表达。
建议七
教学常规中教研的作用
学校教研工作的重点,应该就是聚焦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具体问题,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学校教研工作中解决的“两个问题”,有好多内容都包含在学校教学常规里。
比如,学校组织教师研读课标与教材,研读本身就是教研,而研读课标与教材就是学校教学常规重要的内容或背景,有些学校列入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专业培训体系。
又比如,课堂教学是学校课程育人的主阵地,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是每所学校教学常规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校教研重要工作。什么课堂是好课堂?好课堂如何在学校尽可能出现在更多的教师的课堂上,每位教师能上“好课”,并让“好课”尽可能是学校课堂的“好课”,这就是学校教学常规与校本教研共同使命与作用。
建议八
教学常规中教师的作用
“教师强,教育则强”,这句话已经足以说明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样,“教师强,课堂则优”,这句话也是成立,并在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
教学常规中大部分内容、要求都是指向教师,教师在教学常规中扮演了几个角色。角色一,教学常规的服务对象,即教学常规是帮助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与教学质量提升;角色二,教师的教学要遵守教学常规,教学常规是教师教学标准,包括内容、方式、流程、评价等方面;角色三,教师是教学常规的“PH试纸”,能检测出学校教学常规的科学性、适切性和有益性;角色四,教师是教学常规的研制者、实施者、检测者与调试者;角色五,教师是教学常规落地的推动者与实施者;等等。
总之,学校教学常规的作用,最后需要通过教师来实施与呈现。
建议九
教学常规中学生的作用
学校教学常规不但与学校生态、学校文化、学校治理、教师队伍、校本教研、学校保障、学校资源等方面有直接关联,其实,还与学校重要的主体-学生,有着积极、深度而全面的联系。
学校存在的核心与基础,就是人的成长和人的存在,这里的人,主要是指学校服务对象-学生,教师只是因为学生存在而需要。学校的任何工作,都会与学生发生关系,只是发生内容、方式、程度、时空的区别而已。
教学常规包括“教”的常规,“学”的常规,“教与学”的常规,由此可见,教学常规包括学生参与、学生遵守和学生需要的日常规定。
比如,学生学习时间的规定,学生课堂要求,学生预习、实践、实验、研讨、作业、测试等方面要求,等等。
学校教学常规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做好教学常规,或者说,什么样的教学常规是有价值等问题,应该值得大家长期而科学问题。
《重构教育生态 区域教育生态与区域教育发展》
教育政策、理论和实践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三驾马车”,本书试图以融合的视域,寻找教育健康发展真正“关键”的要素。作者认为无论是课堂、课程、评价、队伍等方面的变革,还是中考、高考、治理方式改革,其实都是部分的改变,还不足以为教育带来质的发展。教育要发生真正的改革,应从教育生态构建出发。
重构教育生态,是教育发展的真正“要素”,教育生态优化,方能夯实教育发展之道。本书从不同主体,不同内容思考教育生态重构,更多的是实践层面的理性思考,扎根于实然的教育生态,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带来更多深层次的启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