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为什么当班主任越干越幸福?因为这6件事,总在滋养我的生命

(2025-10-14 09:08:35)
标签:

杂谈

情感

分类: 杂谈
我为什么当班主任越干越幸福?因为这6件事,总在滋养我的生命

常有人问我:“天天围着学生转,管一堆鸡毛蒜皮的事,你怎么还不觉得累?”说真的,累肯定累——收作业时碰到总忘带的孩子,我也会气的之直皱眉;

处理学生矛盾时,两边各说各的理,我也会烦得想抓狂;月底填报表到半夜,盯着屏幕眼睛都花,我也会吐槽“怎么这么多事”。

但越干越明白,这份工作的甜,不是凭空来的,是藏在那些“一边焦躁一边治愈”的日常里,藏在6个让我心里越来越暖的小细节里。

1. 看着学生“慢慢变好”,比自己进步还开心

我从没想过要学生“一下子变优秀”,毕竟咱自己当年也不是完美的。但每次看到他们的小进步,还是忍不住偷偷高兴:

以前上课总走神的那个孩子,现在居然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之前跟同学闹矛盾就冷战的小姑娘,昨天居然主动跟对方说“对不起”了。

这种“陪着别人长大”的感觉,特别不一样。你不用催着他们跑,就慢慢等,等他们自己迈出那一步——而他们每进步一点,反过来也会滋养我。

让我更相信“教育急不来”,也让我在生活里,学会了更有耐心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

2. 跟学生“掏心窝子”,才能换回来真心

我最不喜欢端着“老师”的架子跟学生说话。有时候备课卡壳了,我会跟他们说“这个知识点老师还要再琢磨琢磨”;

读到一本好书,会跟他们聊里面的故事;甚至想起自己小时候犯的傻,也会跟他们吐槽“我当年居然把数学作业错交到语文老师那儿”。

有次跟他们说“我上学时特别怕写作文”,没想到班里几个怕写作的孩子,居然主动凑过来跟我聊“老师,我也怕,总不知道写啥”。

你看,你把真心交出去,学生也会把信任还给你。这种心跟心贴在一起的感觉,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忙,琐碎的日子里也有暖光。


3. 哪怕学生“忘了我”,能照亮过他就够了

前阵子在街上碰到一届毕业的学生,他愣了半天,才笑着喊“老师好”。身边朋友说“你看,学生都快把你忘了”,我却觉得没什么。

当年他总怕回答问题,我总跟他说“错了也没关系,敢说就好”,现在他能大大方方跟我聊天,这就够了。

我从没想过要学生“记我一辈子”,更在意的是,我有没有真正影响过他。哪怕只是帮他克服了一点小恐惧,让他对学习多了一点点兴趣,这份“被需要”的感觉,就足以让我心里踏实很久。

教育本来就是这样,你做一盏灯,照亮他一段路,至于他后来走向哪里,只要方向对,就是好事。

4. 那些“班级琐事”,其实藏着育人的机会

以前我也觉得收作业、排值日这些事特别麻烦,纯属浪费时间。直到后来慢慢发现:从谁总忘带作业,能看出来他的习惯需要提醒;

从谁主动帮同学值日,能发现他特别有责任心;甚至从谁课间总爱帮同学讲题,能看出他热心肠。

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其实都是了解学生的窗口。我不再把它们当成负担,反而觉得是“小机会”——帮学生整理乱糟糟的书包,教他们怎么跟同学化解小矛盾。

这些小事让我明白:教育不是讲大道理,是藏在日常的每一个细节里。而我自己,也在处理这些事的过程中,变得更有耐心,更会换位思考。

5. 面对学生的“刺”,化解了才懂温柔的力量

刚当班主任那阵,遇到学生跟我“对着干”,我能气得手发抖。有次一个孩子因为被批评,冲我喊“我讨厌你”,我当时差点跟他吵起来。

但后来还是忍住了,等他冷静下来,我问他“是不是觉得老师批评得不对,心里委屈?”没想到他眼圈一红,说“老师,我不该跟你发脾气”。


后来我才懂,学生身上的“刺”,背后往往藏着没说出口的情绪——可能是委屈,可能是害怕,也可能是想引起注意。化解这些冲突的过程,其实也在滋养我。

让我学会了不被情绪带着走,而是用更温柔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份能力,不光用在工作里,生活里也帮了我不少。

6. 不跟别人“比”,守着自己的节奏才踏实

刚当班主任时,我也总忍不住跟隔壁班比:比谁的平均分高,比谁的班级量化分多,甚至比谁的班会开得更“花哨”。比来比去,越比越焦虑,觉得自己哪都做得不好。

直到有次开家长会,一个家长跟我说“老师,我家孩子说在您班里特别开心,每天都愿意来上学”,我才突然醒过来。

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节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花期——我带的班可能不是成绩最好的,但学生愿意跟我交心;可能不是最听话的,但每次搞活动都特别积极。不跟别人比,只盯着自己班里的“甜”,反而能避开焦虑,日子过得更踏实。

道理一说都懂,但在跟学生接触时,如何说学生才会有正反馈,既能戳中他们的心,又不会搞得互相对立呢?我的做法都是来自于对这套《班主任如何说话学生才愿意听》系列书籍的阅读和思考。

当然,我也不是天生就这么想得开。每天处理一堆事,不烦躁是假的——但每次烦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自己没当老师前的日子。

那时候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为了抢一个单子,同事之间能暗地里较劲;为了赶项目,加班到后半夜是常事,还总担心“下个月会不会被裁员”;哪怕受了委屈,也得笑着跟客户说“对不起”。

正是挨过社会的毒打,现在才更明白这份工作的“稳”——再累,工资不会少一分;再忙,不用怕突然丢了饭碗;跟学生、同事相处,不用勾心斗角抢资源。比起以前,现在这点累,真的不算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