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校发展中的规律、常规与系统思维
邱卫华
前段时间参与制定市局的常规管理指南,一直在思考常规这二字,常具“普通性”,规有“约束性”,合在一起可以理解为沿袭形成的普通行为准则,经常实行的规定。常规管理指南出台后,怎么去放在学校管理中而让其有利于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不是简单的内容叠加,死搬硬套。我们应该去思考规律、常规与系统思维三个关键方面。要以规律为根本遵循、以常规为实践根基、以系统思维为统筹方法开展工作。让守规律、抓常规、成体系有机结合,融合运用。
一、守规律
规律是教育活动的内在属性,是决定教育成效的核心要素,脱离规律的教育终将沦为形式主义。教育的首要规律是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节律,而个体成长阶段与大脑发育特点则是这一规律的核心载体。低龄阶段的教育应聚焦感官启蒙与智力开发,通过具象化体验激活认知潜能,而非机械灌输抽象知识;中小学阶段需兼顾思维能力塑造与品格养成,践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育人准则,适配不同个体的认知节奏与发展需求;青春期教育则应强化价值引导与心理疏导,契合身心发育的阶段性特征,助力个体实现自我认同与社会化发展。
教育更需遵循“五育并举、融合共生”的系统规律,打破单一化育人局限。通过课程育人夯实知识基础、活动育人丰富成长体验、实践育人锤炼实干本领、管理育人规范行为养成、协同育人凝聚家校合力,文化育人实现润物无声。不断达成德育铸魂、智育启智、体育健体、美育润心、劳动增能的有机统一。育人方式的优化同样需贴合规律:以体系化构建育人框架,避免教育内容碎片化;以生活化对接成长实际,摒弃空洞说教;以故事化传递价值理念,增强情感共鸣;以个性化满足差异需求,破解“一刀切”困境,让教育真正适配每个生命的成长节奏。
二、抓常规
常规是规律的具象化表达,是将抽象育人理念转化为日常实践的关键抓手,没有常规的支撑,规律只能是悬浮的理念。教学常规是质量提升的核心支点,从贴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精准备课,到遵循深度学习逻辑的课堂互动,再到落实反馈改进原则的作业批改,每个环节的标准化实践,都在推动“以学为中心”从理念转化为课堂实景。尤其要杜绝“阴阳课表”现象,确保心理健康、思政教育等课程开足上好,让各类育人目标在常规教学中落地生根。
德育常规是品格养成的重要路径,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引导、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心理健康关怀落实等常态化举措,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过程。建立健全心理筛查、台账管理、咨询服务等常规机制,关注个体心理需求;依托班主任培训、育人故事分享等活动,强化德育队伍专业能力,让价值引领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管理常规则是秩序保障的基础支撑,规范办学行为、招生流程、教辅征订等工作,落实课程计划、家校沟通等制度,为教育教学提供稳定环境。唯有让常规成为常态、让常态养成习惯,才能筑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三、成体系
系统思维是串联规律与常规的纽带,是破解教育“碎片化”困境的核心工具。教育是多要素、多环节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教学、教研、德育、管理等板块若缺乏统筹,极易陷入“各管一摊”的低效局面,难以形成育人合力。运用系统思维推进教育工作,需把握三个关键维度。
其一,“看全局”制定总目标。以全面育人、优质均衡为核心导向,将教学、德育、体育、心理健康等各项工作纳入整体布局,避免局部利益凌驾于全局之上,确保所有举措都服务于个体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其二,“理关系”优化协同性。梳理各环节内在关联,通过“一体化”设计实现要素协同,如让集体教研对接课堂改进、德育活动呼应核心素养、体育锻炼衔接心理建设,使各项工作形成“1+1>2”的聚合效应。其三,“抓本质”聚焦核心点。围绕核心素养培育这一根本,以具体活动激活常规效能,如通过教学竞赛推动常规升级、以实践活动强化五育融合,避免形式化折腾。同时,灵活运用整体法、结构法、要素法与功能法,优化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配置,确保学校各系统高效运转。
规律、常规与系统思维的逻辑关联清晰而紧密:规律是“为什么做”的根本依据,回答育人方向问题;常规是“做什么”的实践载体,解决落地路径问题;系统思维是“怎么做”的科学方法,破解统筹效能问题。
脱离规律,常规与系统思维会迷失方向;没有常规,规律与思维会沦为空谈;缺乏系统思维,规律难以转化为实效。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三者的内在逻辑,以规律为引领、以常规为根基、以系统思维为抓手,久久为功、深耕细作,方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