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为中心”课改下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样态探究

(2025-09-25 14:52:54)
标签:

杂谈

情感

分类: 教案
“学为中心”课改下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样态探究

 在“学为中心”课改推进初期,不少教师常因对“学为中心”理念及核心内涵理解不深,陷入畏手畏脚的实践困境。事实上,“学为中心”绝非对传统课堂的全盘否定与割裂,而是在继承其合理内核基础上,对教学模式的优化与突破。

 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聚焦于班组文化建设,核心是通过引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样态、培养学习习惯、提升表达能力——但这仅属于“学为中心”落地的基础奠基工程。当班组文化建设的基础打牢后,“学为中心”的探索重心将自然转向课堂,真正向课堂要质量;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衔接这一重心、落实“学为中心”理念、实现学生高质量学习的主要路径之一。


一、“学为中心”及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认知

   凡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提升学习质量与效率,最终达成有效学习乃至高效学习目标的教学策略,均具有应用价值。

     在论述“学为中心”课改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认知时,笔者首先需明确一点: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当前国内外学界尚未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样态作出明确表述。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及所在学校的课改实践探索,提出了自学、合学、互学、共学、助学与导学这六种样态。需要说明的是,这六种样态并非源自某本专著,也缺乏过多理论支撑,仅为笔者在实践操作层面的总结与提炼,暂未形成权威体系支撑,在此仅供教育实践者参考与进一步探讨。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 

(一)自学:独立学习奠基阶段

   自学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实现高质量的自学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不少老师会将自学等同于纯粹的自我学习,认为它不属于小组学习的范畴。事实上并非如此,此处所指的自学,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

1.课前预习

     无论是完成统一布置的任务清单(如预习单、挑战单),还是自主对课本文本进行提前阅读、勾画标记与内容熟悉,都是自学的范畴。

2.课中独立学习

    课堂中会依据不同的场景与内容,设置需独立完成的任务清单、独立思考的问题,或划分专属的独立学习区域,这些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同样属于自学。

3.课后巩固

    学完后的个人总结、笔记以及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均是自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助力学生实现高质量学习。其中,小组合作学习会通过协调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借助助学、互学、合学等方式,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与应用能力,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学习力——而这正是高质量的自学。简言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流程,最终是为了辅助个人自学,提升自学的质量与效益。由此可见,自学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互学:双向互动交流阶段

    互学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核心包含以下三方面:

1.小组研讨交流

   涵盖组内互学及紧邻成员间互学,围绕学习任务展开组内对话,通过分享个人想法与观点、质疑相关内容,实现思想碰撞。

2.任务清单支撑

   依托教学设计的互学任务清单,确保互动有方向、不偏离。

3.小组分配配合

   根据互学需求进行临时或固定分组,保障互动有序开展。

  互学的本质是交流思想、碰撞观点,同时发挥相互监督(尤其基础习惯督促)、相互鼓励与支撑的作用,是同辈群体间“兵教兵、兵影响兵”的互帮互助过程,既包括成员间的相互作用,也包含后期“小老师”式的帮扶。

(三)合学:分工协作攻坚阶段

   这里的合学,区别于上述互学,更倾向于小组内的分工协作——在特定任务驱动或学习任务下,通过分工协作完成整体目标。它主要包含两方面核心:

1.明确任务目标

   针对具体学习任务(如完成实验、开展主题讨论、撰写项目报告等),确定小组共同攻克的统一目标,确保成员方向一致,再据此明确具体任务范畴。

2.科学分工推进

    小组内依据成员差异进行最优匹配,将整体任务拆分为对应模块,成员各司其职、协同推进,最终保障小组共同任务的完成与达标。


(四)共学:统一目标共进阶段

   这里的共学,核心是聚焦统一目标的集体共进阶段。对一堂课而言,所有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目标方向一致,仅存在个人接受程度的差异。在此过程中,老师会结合学生情况与学习内容,将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讲授、同学分享等学习形态,与内容精准匹配,以实现最优学习样态。

1.聚焦共同场景

   在特定目标场景下开展学习,例如全班共同探讨重难点问题、跨小组联合完成大型项目,或是小组联合参与的实践合作任务。

2.同步推进学习

    各小组、多组联合乃至全体成员,围绕同一目标同步行动,包括分析资料、梳理思路、打磨成果,确保整体学习进度与方向达成共识。这也是每堂课必备的环节,如课始的导入、课末的总结,以及过程中需共学的内容,甚至包含后期考试后的试卷评析与总结。


(五)助学:互助帮扶提升阶段

   助学是小组合作学习中至关重要的形态,核心是“帮助学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员间互助

    小组内成员针对同伴在学习习惯、思想认知等方面的需求,主动分享方法、解题思路,助力解决学习问题。

2.小老师指导

    从小组内选拔综合能力较强的行政组长担任“小老师”,针对组内共性问题集中讲解,或对个别成员开展一对一辅导。另外,行政组长、课代表或学科成绩极为优秀的“小老师”,在课堂上用同伴易理解的语言对全班同学进行助学,是最典型的“兵王带兵”模式。

3.组内优势学员帮扶

    组内某一学科(如数学)成绩突出的学员,分享该学科学习心得,同时帮助其他成员提升,形成专项帮扶制度。


(六)导学:专业引导保障阶段

    导学更侧重课堂氛围与流程的引导调控,类似苏格拉底“助产术”的启发作用,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性保障,主要包含两方面:

1.教师引导

    教师在关键节点发挥作用,包括课前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课中针对性点拨、课后总结评价与辅导,核心是进行思想引导、方法指导及课后技术支持。

2.小老师引导

   小老师可在思想认知、纪律维护、任务分工及问题解决等方面,对小组或全班起到一定的思想性引导作用。

    当前学界尚未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样态,笔者仅结合实践探索提出相关样态,供参考交流。下一阶段,将聚焦“学为中心”的课堂场景,围绕课堂开展观察、研究与分析工作,进一步深化实践探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