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薄弱班级的成绩提升法宝是“少讲”
(2025-09-18 14:57: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我的教学之路:教书13年,我发现。
作为老师,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课堂上刚讲的知识,学生转身就忘了;讲过的题原封不动拿去考试,学生还是不会做;头天再三强调的知识点,第二天抽查时,学生却一脸茫然……
学生都怎么了?老师们常常为此困惑不已。许久之后才发现,老师讲,从来都不等于学生学。
教书13年,最让我印象深刻,也最有成就感的是2018届高三。当时我接手全年级基础最弱的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上课学生几乎不互动,后来班级成绩却一路提升,最终我有幸获得教学质量奖。
那年的教学工作为什么会取得成功?时隔七年,再次回忆,我仍然会毫不犹豫地说,就是因为“少讲”。
“少讲”一开始并不是我主动选择,而是不得已。
不知道是因为学生基础弱听不懂还是班级氛围的关系,我的课上学生反馈很差,无论我问什么,学生都几乎不搭理。
加之我的课要么是早上第一节,要么是下午第一节,都是学生状态最差的时候,上起课来特别没劲。我甚至一度不愿走进那个班的教室。
我试过课中讲笑话、让学生唱歌等方式调节课堂氛围,可学生还是蔫蔫地。
后来我改变策略,基本概念我不讲了,让学生说,让学生写;结论性的东西,我也不讲了,让学生自主归纳;探究性问题发动小组力量共同解决;习题我只负责对答案和点评,讲的事情交给学生;课堂总结,我也不再展示框图或知识结构,而是让学生自己回顾梳理。
从那一届的教学中,我总结了一条黄金教学法则,那就是“老师讲了没用,要学生学了才有用”。
尤其对于基础薄弱的班级,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天花乱坠,学生可能一个字也没听见去。
如果是这样,老师讲再多又有什么用呢?都是白费功夫。
所以,对于基础薄弱的班级,提升学习成绩的不二法宝就是少讲。如何少讲?
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知识点少讲精讲。
一个知识点如果能一句话讲清楚,就决不用两句话,更不要东拉西扯,说些无关的话语,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把握不住重点。
少讲精讲相比长篇大论,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
讲完知识要点和方法就让学生去练,去应用,这比反复强调知识点,停留在空洞的理论中有用一百倍。
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能集中精力的有效时间是20分钟左右。若一整堂课45分钟老师都在滔滔不绝,学生必然昏昏欲睡,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我始终认为,老师教很重要,而学生学更重要。所以,课堂上一定要发动学生去学,而不是孜孜不倦地讲。
知识要点,老师讲十遍,不如学生动手写一遍;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一定是学生思考内化的结果,比老师直接给效果好一万倍;学生会做一道题和能当着全班学生讲明白一道题,那是天壤之别……
知识一定要学生主动去获取才有效。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动耳、动手、动眼、动脑、动嘴,调动一切感官投入到学习中,其效果一定超乎想象。
相反,如果老师一再把知识嚼碎了一点点喂给学生,其结果不是味同嚼蜡,就是反胃呕吐。
知识别挖得太深。
教书几十年,天天研究一门课,老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一定炉火纯青。
有的老师一走进教室就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一切,悉数倾倒给学生,生怕学生学得太少。这种毫无保留大公无私的壮举值得称颂。
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对提升学生成绩毫无用处,还有可能起反作用。所谓欲速则不达,只能事与愿违。
就目前高考而言,中低难度题目占绝大分值,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把这部分分拿到就很不错了。知识点根本没必要讲得太深,除非学生特别感兴趣,想要深入研究。
此外,对于基础薄弱班级来说,老师讲得太深,学生听不懂,纯属无用功不说,还会打击学生信心,严重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要想提升基础薄弱班级学生的成绩,把握考查方向,把知识点讲透就足够了。其他的交给学生,学生能做的,老师绝不包办。
总之,老师别炫技,别深挖掘,时刻控制自己的表达欲,少讲精讲,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在主动学中逐渐实现成绩提升的目标。
综上,老师“少讲”对提升学生成绩真的很关键,不仅仅对基础薄弱学生。“少讲”不是偷懒,是设法变老师教为学生学。
写在最后: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需要耐心等待静心教育,静待花开。”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作为教师,无论我们分配到哪一片土地,我们都应该秉承教育的初心,莫问前程,但行好事,将心比心,用心耕耘,静待花开。
以上无所有同行朋友共勉!
今天就这样了,感谢一路相伴,愿您生活有光,前程似锦,温暖常伴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学生上课状态差,没精神,没动力,你还能让学生自己讲、自己写?学生更不可能归纳、小组讨论与梳理结构!你说的都是水中捞月一场空!
让他们自己讲,他们就聊天去了[捂脸]
请问你近几年的教学,有坚持让学生讲吗?还是又自己亲自出马讲?
基于课时等各种原因,没有全让学生讲,但还是会刻意培养学生讲
课堂上刚讲的知识,学生转身就忘了。鱼的记忆是7秒,那些可爱学生的记忆只有5秒[捂脸]
写得很好啊,我现在很多同学就是不喜欢老师讲评,他们等着抄答案。
追逐幸福之腳步,一段路一領悟°
思路是正确的,理想是丰富的,可是现实是骨感的。在大学升学率高企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山大,以及从小到大祖宗式的巨婴家教的背景下,很多中学生是躺平混喝的,对课本知识学习是无感甚至是反感的。
教师低效的主动积极地“灌输”,倒不如让学生讲出来。
老师讲,看上去教学内容很多,但学生吸收率极低。安排成学生活动:学生做,学生讲,学生读…看上去比较耗时间,进度慢,但学生确实是有更大收获。慢一点,少一点,但会深一点。
教书13年,我发现做到这3点,课堂效率翻倍,学生成绩一路飙升。(老师必看)
可能不少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一节课自己侃侃而谈,滔滔不绝,自我感觉特别好。可讲完一问,学生一脸茫然,为什么?我们不禁疑惑。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学生没有学。所以课堂教学,老师教很重要,学生学更重要。课堂上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学?
首先,课堂纪律是前提。
如果老师在讲,学生在闹,那老师的讲必然是无用功。闹的学生自不必说,只怕想学的学生也没法认真听讲。所以,安静有序的课堂环境是一切的前提。
如果发现有同学交头接耳或扰乱课堂秩序,老师应该立刻停下来。这时不需要大吼大叫,也无需生气拍桌子,只需停下来,沉默一会儿就够了。严肃的氛围会在空气中传播,那一刻,老师无言自威。
其次,学生的状态是基础。
课堂上,如果老师在讲,学生却在神游或打瞌睡,老师讲得再多再好也无用,毕竟学生可以做变为学霸的白日梦,却无法在睡梦中学会老师讲的知识和方法。
发现学生学习不在状态时,老师可以走下去,轻轻敲敲他的桌子,或点名让他回答问题。实在不行,让他站会儿,站清醒了再回到座位上。最好站到教室后面,以免挡住其他同学的视线。
第三,学生学是关键
课堂上秩序井然,也没人打瞌睡,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学生在学呢?答案是否定的。
教书13年,愈发觉得学生真正学的重要性,认识到这一点,我再也不做课堂上累得半死却效率低下的事了。
我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课堂上却将重心放在学生学而不是老师教上。变老师教为学生学,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老师讲得好不好重要,讲得精不精也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真正在学。
如果老师讲的话学生没听进去,讲的知识没有吸收,那老师必然是白费力气。真正高效有用的课堂并不是老师讲得有多好,而是学生学得有多好。
老师与其滔滔不绝,讲得口干舌燥,倒不如精讲少讲,把话语权和时间交给学生。
小组合作探究也好,自主思考也罢,抑或争当小老师也行,放手给学生去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发动学生真正去思考,去学习,效果一定出乎意料。
苏霍莫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想说,只有学生主动去学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
学生会做一道题,和他能将这道题给其他同学讲明白,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其效果也是天壤之别。
学生多动多练多讲,比正襟危坐,整堂课听老师讲效果好一百倍。变老师教为学生主动学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重中之重。
同时,发动学生主动去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自尊感,还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形成良性发展。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成绩,得有好的课堂秩序,好的学习状态,更为关键的是,要让学生真正去学。
做到以上这三点,课堂效率一定翻倍,学生成绩一定一路飙升。
关于这三点,我是践行者。我严格管理课堂,时刻关注学生状态,并在课堂让学生按要求“动起来”。
我不凶,极少吼学生,但我的课堂几乎没有学生走神打瞌睡,不是我上课多有趣,也不是我课上得有多好,我只是时刻在关注学生。
其实,做过老师的人都知道,往讲台上一站,教室里每个学生的神态和小动作都一目了然。
课堂秩序有点混乱,老师讲着课突然停下来,是什么效果?
那个眼睛眯缝起来的学生,老师突然点他的名字,是什么效果?
那个眼睛直直的学生,老师看似无意地走到他的桌旁停下来,是什么效果?
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细节,实际上决定了课堂效率,最终也决定了学生的成绩。
此外,我通过发动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既不卷时间,也不搞题海战术,在课上能完成的绝不拖到课下,却实现了学生成绩的稳步提升。
由此可见,好的课堂并不玄乎,不需要老师有什么神仙方法,关注所讲内容的同时,关注学生就够了。
提升学生成绩的方法也没有多高深,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学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