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包括以下类别及典型示例:
一、形象塑造类
比喻
通过相似点将抽象情感具象化,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以梨花喻雪,突出边塞奇景。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以江水喻愁绪之绵长。
拟人
赋予物象人性化特征,如: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花鸟具人情,强化战乱悲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雨拟人化显其灵性。
借代
以关联物代替本体,如:
"朱门酒肉臭"(杜甫),"朱门"代指权贵阶层。
"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帆"代指船只。
二、语言强化类
夸张
放大特征增强感染力,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李白),极言瀑布之壮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突显愁绪之深重。
对偶
结构工整强化节奏,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画面对称音律和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哲理对比鲜明。
排比/反复
重复结构强化情感,如: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汉乐府),铺陈游鱼之欢跃。
"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叠词深化离愁。
三、含蓄表意类
双关
谐音或语义双重表达,如:
"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晴"谐音"情",暗喻恋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丝"谐音"思",喻相思至死。
反语
正话反说显讥讽,如:
"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表面劝解实叹人生无常。
象征
意象隐喻深层主题,如:
"土地"(艾青)象征祖国,"木棉"(舒婷)喻独立爱情1。
四、其他重要手法
设问/反问:自问自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或强化语气("人生自古谁无死?")。
通感:感官互通,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视觉转听觉。
用典:化用典故,如"蓬莱文章建安骨"(李白)借古喻今。
注:部分手法存在交叉(如拟人亦可归入形象类),实际运用常多重手法叠加,需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能否举例说明“设问/反问”的用法?
在古代诗歌中,"设问"与"反问"通过疑问形式强化表达,二者功能各有侧重。以下分类举例详解其用法:
一、设问(自问自答·引发思考)
特点:诗人主动提出问题并自行解答,引导读者聚焦核心意象或哲理。
典型作用:
开篇造势,突出主题
深化逻辑推演
揭示事物本质
示例分析:
杜甫《望岳》
设问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自答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效果:以问句开篇制造悬念,自答展现泰山磅礴气势("神秀"集天地灵气,"割昏晓"显山势奇险),强化崇高感。
朱熹《观书有感》
设问句:问渠那得清如许?
自答句:为有源头活水来。
→
效果:将读书感悟转化为具象(池塘清澈),自答揭示"持续汲取新知"的哲理,逻辑链条清晰。
苏轼《水调歌头》
设问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自答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效果:借问月开启宇宙之思,自答流露人世迷茫,为下文"人有悲欢离合"的豁达铺垫。
二、反问(寓答于问·强化情感)
特点:用疑问形式包裹确定性答案,答案已隐含在问句中。
典型作用:
增强批判力度
抒发激愤或坚定信念
引发读者共鸣
示例分析:
文天祥《过零丁洋》
反问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隐含答案:无人能免(死非重点)
下句点题:留取丹心照汗青!
→
效果:以普遍真理反问,逼出"重气节轻生死"的宣言,凸显殉国决绝。
李白《行路难》
反问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上下文对比:前文哀叹"冰塞川""雪满山"的困顿
→
效果:在逆境中以反诘句式爆发信念("终能实现抱负"),情感转折极具张力。
杜牧《题乌江亭》
反问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隐含批判:项羽不该自刎(应重整旗鼓)
→
效果:借历史反思传递"坚韧"价值观,质问中暗含惋惜与警示。
屈原《离骚》
反问句: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隐含答案:非畏个人祸患(忧国才是本心)
→
效果:以自我剖白反击谗言,彰显忠贞品格。
三、设问与反问的核心区别
|
手法 |
答案来源 |
表达目的 |
情感强度 |
|
设问 |
诗人明确答复 |
逻辑推进·阐释事理 |
理性>感性 |
|
反问 |
问句本身隐含答案 |
情感宣泄·强调立场 |
感性>理性 |
四、延伸价值
古人善用疑问句式打破平铺直叙:
结构上:设问制造跌宕(如杜甫由问泰山转入咏叹),反问收束升华(如文天祥以死生之问定乾坤);
传播上:疑问易引发共情(如李白"直挂云帆"之问成千古励志金句)。
掌握二者差异,可更精准解析诗歌中的思想脉络与情感爆发点。
以下是古诗词中“用典”的典型示例及其深层解析,按手法分类说明:
一、明典(直接引用典故)
李商隐《锦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典故:
“庄生梦蝶”化用《庄子·齐物论》哲学寓言(人生虚实之思);
“望帝化鹃”援引蜀王杜宇魂化杜鹃啼血传说(冤屈与执念)。
效果:以双典叠加,暗喻理想幻灭与人生怅惘。
杜牧《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典故:
“后庭花”指南朝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被视为亡国之音。
效果:借古讽今,批判晚唐统治者沉溺享乐。
二、暗典(隐化典故于语境)
王维《山居秋暝》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典故:
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之意。
效果:将“招隐出山”转为“主动归隐”,强化隐逸志趣。
李清照《夏日绝句》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典故:
暗引项羽兵败乌江自刎之事(《史记·项羽本纪》)。
效果:以项羽气节反讽南宋朝廷苟安,寥寥十字尽显刚烈。
三、事典(浓缩历史故事)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典故:
“闻笛赋”暗指向秀闻笛作《思旧赋》悼念嵇康1;
“烂柯人”用王质观棋百年斧柄朽烂之典(《述异记》)。
效果:双典并置,抒二十年贬谪后的沧桑巨变之感。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典故:
借战国廉颇晚年“一饭斗米”仍欲报国的故事(《史记》)。
效果:以廉颇自况,倾吐壮志难酬的悲愤。
四、语典(化用前人诗句)
欧阳修《少年游·咏春草》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典故:
“谢家池”暗含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名句(《登池上楼》);
“江淹浦”引用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意象。
效果:借经典春草意象,凝练传递离愁别绪。
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典故:
“杨柳”暗合《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离别传统。
效果:以经典意象构建凄清意境,不言离情而离情自现。
五、正反用典(颠覆原典意义)
李白《行路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典故:
反用《宋书·宗悫传》“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壮志1。
效果:原典表少年豪情,李白反用于困境中的倔强宣言,更具张力。
用典的艺术价值
浓缩内涵:如李商隐借“庄生梦蝶”八字承载哲学思辨,远胜直抒胸臆;
含蓄隽永:王维反用楚辞,隐士心境不言自明;
历史厚重感:辛弃疾连用孙权、刘裕、廉颇等典,将个人感慨升华为时代悲歌7。
提示:典故需“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即化典无痕方为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