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坐标的联想,有刻度的思考——2025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2025-09-18 15:11:50)
标签:
作文 |
分类: 作文 |
有坐标的联想,有刻度的思考——2025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李鸿杰
2025年高考作文题 全国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全国卷作文题进入考生和考场外大众视野时,可能出乎许多人的意料,有很多熟悉的影子闪现:首先,材料围绕“抗战”,有“主题先行”的感觉,这让人想到2020年全国新高考卷“距离与联系”那道作文题。其次,三则材料构成独特的“任务情境”,一则来自同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一则来自初中语文教材,一则来自“课外”的现代诗人作品。这种相较于往年更复杂的情境设置,使考生审题时无法脱离情境进行简单的概念提取,这又让人想到2022年全国新高考卷“本手、妙手、俗手”那道作文题的“任务情境”设置。同时,也让人有非常强的新鲜感:三则材料分别来自小说文段和现代诗歌,特别是“诗句”构成材料使得考生审题时不能无视材料的“文学审美”属性。但“宏大主题”+“文学审美”,三则材料中充溢的浓烈情感,又不得不让人重新思考,写这篇作文是情感驱动还是思维驱动?整体来看,2025年的全国卷作文题相较于往年,综合性最强。写作不难,写好不易。
一、审题关注三个要素:主题先行+任务情境+文学审美
考试结束后,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所发试题解析明确:全国卷作文题“民族魂”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主题,从国家苦难的文学记忆出发,指向可歌可泣的民族新生,引导考生在情感层面与民族魂、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关键是,在考试中,考生如何审出可以与“民族魂、时代精神同频共振”的东西来。对于材料一,命题人直接从同卷的文学类阅读文本中提取语段,文学类文本便是材料一的原生“情境”,命题意图肯定包括让考生深入“情境”,通过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读出材料一与抗战的关系,但“抗战”对于考生又并不陌生,在社会现实文化氛围里,早有对“抗战”的共性认知,这正是“宏大主题”常见的情况,也往往因为太过熟悉,“主题先行”很容易把考生带入一条熟悉的表达路径而无视题目设置的“情境”。如果在“宏大主题”先行之下,能避免表达
“大而无当”的弊病,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思辨与逻辑支撑;二是真情实感流露。从材料一来看,命题人以整个文学类文本为“情境”,考生需要读出方宝庆为什么“无声”,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时无声胜有声”,这里面是需要思维参与的,深刻的理解与深入的共情有时是同一种表现。
《文心雕龙·原道》说:“(人)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最真挚的情感,经由作者“心生而言立”,然后笔下万物又皆着我之情感色彩,最终呈现为文学。考生写作,经由对材料的审读而构思立意,不能不与材料作者“共情”,这就需要认真审视材料所处的完整“情境”,如材料一,要回到同卷的《鼓书艺人》小说的语境,历经人生坎坷的鼓书艺人方宝庆面对同在一条船上逃难的“一身煤烟的可怜孩子,觉着心疼”。他想唱一段给他们以慰藉颠沛与饥窘,但“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这背后是方宝庆对苦难的沉重体验,而且在民族危亡,举目皆是“覆巢之下”,大家挤在一条飘摇于江水之上的船上时,这份沉重超过了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曾经历过的人生境况的全部体验。对方宝庆来说,只属于他个人的苦难体验,并不妨碍他以“要来就来的笑容”给客人们唱出来,以换得生活之资,这本就是鼓书艺人的正常生计。而面对同处苦难的孩子们,他们的境遇,鼓书能安慰?他们的迷茫,笑容能驱散?于方宝庆,就是“遍人间苦痛填胸臆”,如何对孩子们唱?唱什么?德国哲学家西奥多·阿多诺有句名言:奥斯维辛以后,写诗是野蛮的。这句话最简单的理解,即在集体创伤后,现实世界再有传统艺术的抒情、浪漫、各种修饰的美,当然也包括“歌唱”,都可以被视作一种“残忍”,我们民族的文化记忆中,也早就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反面沉思。对一个人格不亏的人来说,当苦难体验超过了个体限度,叠加群体苦难感知后的共情会使个体情绪超越理性的克制而呈现某种特殊表现。辛弃疾的“栏杆拍遍”“欲说还休”,都属此类。同卷文学类文本的材料二中,老舍还说,“旁观者清,只是看清了事实的动态,而不能明白事态中人物的情感”。而旁观者如果共情起来,便会“无语立斜阳”。作文题的材料一,就是善良正直的底层鼓书艺人方宝庆的共情时刻,就是叠加了的家国苦难充溢胸臆的时刻。审题时,正是通过对任务情境的深入把控,才能与方宝庆共情,方能由饱满的情感驱动去与另外两则材料建立联系,建立联想与思考的支点,构成考场写作的动力。
考生需要在文本“情境”的深入阅读过程中,理解方宝庆,然后成为方宝庆。而且在这个以“思考”为任务关键词的高考写作实践过程中,思维是情感的缰绳,使情感形成有梯度的波浪,仿佛按照一个一个设定的刻度依层级涌起,产生坚实强大的力量。同样,体现在三则材料的关系上,也是如此,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的解析说:“需要注意的是,三则材料各有侧重,也相互交织,对任何一则材料的深入体会,也一定会涉及其他材料的内涵。如材料一,虽然写的是方宝庆无力开口的细节,但面对孩子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与材料二诗人的歌唱,其精神内核是一致的。”在思考的刻度上,材料一的“痛苦无声”到材料二的“嘶哑发声”,以思辨的形式统一为同一种情感的强化,艾青可以代入方宝庆,对孩子们的“无声”激起了更有力的“发声”,再到材料三“以带血的手拥抱”,穆旦也可以代入艾青,嘶哑的呐喊之后,是更悲壮坚强的前行。无声—发声—行动,三个人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个民族,构成了最有力的“起来”,这正是坚忍的被压迫者反抗的经典姿态,唯有此过程,才是“民族魂”的表现。而考生也正是民族的一分子。
“联想”的坐标构成,一是苦难叙事的中轴,二是困境中的奋起原点,因三则材料体现的“抗战”主题的严肃性,和经由情感带动的三则材料的思辨跃进,考生无法随意地写作。所能联想与思考的区间基本上都在“个体与集体、平凡与伟大、苦难与希望、历史与未来”的范畴内,而思考也基本以三则材料所标识的刻度为基准。
而实现以上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除了通过细读同卷文学类文本深入理解材料一,还要精准解读材料二和材料三,然后建立两者和材料一的联系。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是现代诗歌中的句子,它们构成的是特殊的“情境”,该如何把握?材料二为初中所学课文,了解其背景也是应有之义,学生回忆起老师的讲解也可以,但本质上“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富含隐喻,理解的前提是文学审美的能力。同样,对于材料三,读懂诗句需要的条件,一是日常阅读视野宽阔,读过穆旦的诗,了解创作背景;二是没有读过,只能通过临场阅读,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在解析中说,材料三是穆旦诗作《赞美》中的名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直接指向民族新生;
“我”“你们”都是民族群体的一部分;而“带血的手”这一意象,寓指“起来”过程中的艰辛抗争与不屈的精神。要读懂“我”“你们”“带血的手”,在没有穆旦诗歌阅读经验的前提下,更需要文学审美能力来掌控。这三则材料,环环相扣,缺一不可,都需要靠文学审美能力掌控任务情境,并建立起三则材料之间的思辨关系。从这个层面讲,审题不是特别容易。我们尤其要注意到从2020年新高考以来,2025年,“文学审美能力”第一次在全国卷作文题中明确体现。
二、命题覆盖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
宏大背后是细腻。如果说前几年的作文题一直在强调思辨性思维能力的考查,2025年的全国卷作文题依然有思辨要求,但细看题目三则材料的设置,实际覆盖了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的四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表述: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无论是阅读材料一所在的《鼓书艺人》小说以精准掌握材料所有信息,还是完成写作,都离不开这一素养;三则材料关系的梳理、整合,则需要思维参与,如果想对个体与集体、平凡与伟大、苦难与希望、历史与未来等关系进行深度思考,则对考生思维品质要求很高。三则材料均来自文学作品,且两则材料来自现代诗歌作品,必须读懂材料才能进入立意环节,这就使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素养在审题时不可或缺。这道题目以抗战胜利80周年为背景,确立了“主题”,其实归属于“革命文化”范畴,而弘扬和继承革命文化本身就是“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重要内容。覆盖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可能是2025年全国卷与往年最不一样的地方。这当然并不意味着2026年的全国卷作文题也将这样全方位覆盖四大核心素养。从高中生的成长阶段来说,特别是从高考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功能来说,高思维品质的要求不会变,对批判性思维能力考查,依然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能力考查重点,也是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的重点。再赘言一句,虽然这道题目不限制作文的文体,但只要题目任务要求中有“思考”在,议论文还是首选,考虑高中语文日常教学的现状,写好记叙文也并不容易。但此一役明确了素养考查的范围,指向整个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日常写作教学需注意五个维度
2025年全国卷作文题覆盖了四大核心素养,对写作教学甚至整个语文教学的启示是,可以围绕核心素养关注五个维度:宽阅读、深思维、强审美、知文化、真表达。
无论是作文审题需要还是写作素材需要,“宽阅读”势在必行,2025年全国卷作文题关联小说与现代诗歌的阅读,2024年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题关联技术哲学领域的延伸阅读,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及信息爆炸的时代特性,都使具有宽广的阅读视野理应成为每一个高中生的标配。而时代背景下人才选拔的需求对思维品质的要求非常高,“高认知、深思维”的要求,很明显地体现在近年的高考作文题中,浓缩在题目任务要求的“思考”二字上,题目的任务情境既提供了宽广的联想空间,也包含着思考纵深的最大可能。宽广的阅读视野会为“联想”打开空间,高品质的思维能力会让“思考”纵深。我们日常的写作教学也多围绕这两方面展开。而“审美”与“文化”是核心素养不可缺的部分,文学“审美”的素养本身就体现在阅读过程中,这就要求日常的阅读不只是信息的获取、言语意思的理解,更要从文学视野,考虑“意”“韵”“境”等。而从“文化认知”到“文化理解”则更需要阅读视野放宽,让思维参与进来。最后,作文是靠表达来最终呈现的,如果阅读与思维支撑起审美与文化理解,表达就更不应去卡套路,练应试的技巧,而可以从“非虚构”切入,进行历史文化、现实生活的“非虚构”写作练习,同时在审美实践与相关阅读的基础上进行鉴赏文章的写作练习,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体验与表达。
由2025年全国卷作文题引发的社会讨论较往年更多,其中不乏对题目质量的质疑。事实上,大家带着自己的预设期待题目的样子,特别是新高考进行了五年之后,已经形成了新的“经验认知”。而传统写作应试教学的“套路化”惯性也在这个过程中延续而逐渐形成新的样式。但带着预设期待考题,正是应试的大忌。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更好的应试策略。2025年全国卷作文题最大的特点,正是以“抗战”主题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以覆盖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再次强调了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以有坐标的联想,有刻度的思考,明确了对以选拔人才为目标的能力与素养测试标准可以精准把控。对于以后的备考而言,重视课程标准,依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便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