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问题为导向,打造“十问”课堂

(2025-09-06 10:30:43)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以问题为导向,打造“十问”课堂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只有走对路子,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只会让学生越来越抗拒。因此,革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十问”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在教学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

1 灌输式课堂教学现象普遍

1.1 灌输式课堂教学
灌输式课堂教学一般也称注入式课堂教学,以教育者对学生的知识灌输为主要特征。从表象上看,灌输式课堂教学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现象仍然很严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是很多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
1.2 灌输式课堂教学的后果
灌输式课堂教学使学生难以热爱学习。学生在一种沉闷的课堂气氛中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逐渐养成了等待、依靠的不良习惯,缺少主动学习精神,部分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丧失了学习信心。
灌输式课堂教学使学生难以应对新高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新高考试题呈现出“深入考查学生思维品质、加强关键能力考查”的鲜明特点。而灌输式教学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忽略学生思维品质训练、忽略“隐性语言”向“显性语言”转化的表达能力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难以应对新高考。
灌输式课堂教学使教师难以认真对待教学。“满堂灌”的“单向性”特点使得教师备课可以不备学生,使得教学过程最容易控制, 使得教师倾向于不注重教学反馈……,常此以往,不认真的教师,也可以应付教学。
灌输式课堂教学使教师难以获得专业发展。灌输式教学缺乏师生平等的理念,这种观念让教师自我感觉良好,从而不求上进。由于缺乏师生互动,教师只向学生单向传递信息,忽视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学相长”在灌输式课堂难以发生。长期进行灌输式教学的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将难以获得专业发展。
1.3 课堂教学模式革新的必要性
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我们讲教育现代化,讲现代教育,都是时代概念。我们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应适应这一新时代的要求。以灌输式课堂教学为主导的教育,至少在两个方面是与我们这个新时代的要求不相符的。
首先,以灌输式课堂教学为主导的教育,毁掉了师生当下的美好生活。说到底,灌输式课堂教学就是一种简单而粗暴的教学模式,它完完全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管用知识狂轰滥炸,而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等同于一个容器。一个人失去了其作为人的那些本质需求,还有快乐可言吗?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应的,教育的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要和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里的教育已经具有生活的意义,而不是游离于生活之外的某种教育。事实上,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游离于生活之外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杜威、陶行知等大教育家早就明确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教育不仅仅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当下就是生活。很显然,灌输式教学无视教育作为生活的本质意义,是与新时代的教育要求相违背的。
以灌输式课堂教学为主导的教育,落后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以全球化、信息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今天,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不是光有知识就行了,还需要形成适合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理念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灌输式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本位,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是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担当精神、抗挫折品质等一些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遍欠缺。
2 以“十问”课堂推进课堂教学革新

2.1 “十问”课堂的基本描述
2.1.1以问题为导向,打造“十问”课堂
“十”即十个(左右)问题、十个(左右)学生。“十问”课堂即以问题为导向,在课堂中把预先设计好的十个(左右)问题,融入教学过程,向十个(左右)学生发问,师生在问题的探讨中完成教学目标的课堂。

2.1.2打造“十问”课堂需要坚持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关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因此它更关注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现在宏观上,它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体的全面发展,以大力提高和发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民族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为根本目标;表现在微观上,它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与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人们在教育观念上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由专业性教育向通识性教育的转变,在教育方法上采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整体育人的教育方略。
学生主体
现代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它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主体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始终围绕“学”来开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的主体和中心,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为此,它要求教育过程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倡导自主教育、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新颖活泼的主体性教育模式,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
尊重个性
现代教育强调尊重个性,正视个性差异,张扬个性,鼓励个性发展,它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主张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条件。它把培养完善个性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与环节之中,从而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特别是人格素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力。个性化理念在教育实践中首先要求创设和营造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搭筑个性化教育大平台;其次在教育观念上它提倡平等观点、宽容精神与师生互动,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展示与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和条件,鼓励学习者各显神通;再次在教育方法上,注意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施行个性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实现从共性化教育模式向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给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宽松的生长空间。

2.1.3打造“十问”课堂需要坚持的新教学观
课程与教学的统一
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生成性。首先,教学内容不应仅局限于书本,要向生活经验开放,向自然开放。不应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科学知识,应向人类的命运、人类的道德层面以及人的价值领域开放,向学科前沿开放。其次,教师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这样的教学过程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双方相互交流、沟通、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过程与方法的落实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的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育人的统筹
传统的学科教学重知识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这种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是传统教学的缺陷。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学科知识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2.2 “十问”课堂的教学规范
2.2.1 “十问”课堂的备课要求
为“十问”课堂做准备的备课,就是要备好“十问”即精心设计好十个(左右)的问题。备好“十问”是开展“十问”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提高“十问”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为落实好备课环节,对我校教师提出以下备课要求:
坚持备课就是设计好问题的备课思路。备课组集体备课以研究每个课时的问题设计为主题,教学设计要求以问题和对问题的探究过程的设计呈现。
备课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提炼核心问题,架构课堂知识。教师应认真解读教材,明确教材重难点,确立每节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知识结构和内部关联后,对每节的多个知识点进行分析、比较、筛选,以学情为出发点,提炼出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统领整个教学环节的核心问题。
备课设计问题时要设计不同层次的推进问题。推进问题应围绕核心问题不断聚焦与深化、归纳与引申,从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2.2.2 “十问”课堂的教学要求
“十问”课堂教学,就是要将备好的“十问”即十个(左右)问题通过科学方式抛给十位(尽可能多的)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十问”课堂教学过程以问题为抓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师生对话互动、生生合作交流。
教师在课堂上发问,要注意以下要求:
要给学生预留思考时间。教师“退位”,甘当忠实听众,倾听学生心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让学生尝试自己走出问题瓶颈。
要坚持扩大课堂。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是“十问”课堂教学目标得以完成的重要体现之一,同时也是教育与教学公平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做到既提问主动申请的学生,也点名提问没有勇气和信心的学生,既提问学优生,也提问学困生。
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反馈。回答对的要及时给予以充分的肯定。回答得不对,老师可以和学生及时探讨,并在探讨中,发现学生好的点点滴滴,肯定他们好的一面。哪怕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也应该尊重鼓励和耐心诱导。另外,还要善于使用眼神、表情、身体动作等有效的反馈方式。
要适当留白,给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空间。在教学中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思维发生的需要,教师可在适当地方留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述看法。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师放手,给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空间。
2.3 “十问”课堂的落地生根与完善
2.3.1 评价引导
教研活动围绕设计哪些问题、怎样科学设计问题、如何在课堂上科学展开提问。教研成果的呈现要服务于“十问”课堂教学的落实。教师个人的课堂教学准备(备课)、课堂教学过程必须符合“十问”课堂的教学规范要求。将上述过程与结果作为考核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个人教研教学是否优秀的重要依据。
2.3.2 稳步推进
中青年教师普遍推行。要求45周岁以下各科教师及时转变“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灌输式课堂教学行为,实践“十问”课堂教学。
设立课堂教学改革示范岗。鼓励对“十问”课堂教学模式有深刻理解和高度赞同的部分教师主动申请实践示范。经考核合格,授予“课堂教学改革示范教师”称号。
2.3.3 反思完善
以教研部门为主体,开展对完善“十问”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逐步完善“十问”课堂教学模式,使“十问”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以推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