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小组积分制
(2025-09-06 10:32:5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带差班:告别20页班规,用好小组积分制,让学生干劲十足!
小组积分制的核心设计思路是“把小组当成班级管理”,学校如何考核班级,班级就如何考核小组。
这种对应移植的方式,有助于班主任更系统地构建小组评价体系。
我是一名男班主任,带班的首要目标是:让班级成绩稳居年级第一。
因此,在管理制度方面,我倾向于简洁高效,不过度设计。
这一理念也与学校的管理思路一脉相承:学校重点关注成绩与常规两大方面,我的班级管理也同样围绕这两点展开。
学校成绩分析会和表彰大会主要用于提升学习成绩,而流动红旗则用于激励和规范日常行为。
制度的效果在于执行的力度。
有些班级制定出长达二十多页、包含几百条细则的班规,看到这样繁琐冗长的条例,我自己都感到畏惧,更别说让学生去落实。
过于冗杂的班规往往流于形式,甚至成为负担。
更有部分执拗的班主任采用强制手段,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抄写、朗读班规,配备大量记录表和管理岗位,只为让班规落地、执行。
他们陷入了一个误区:班规执行了,班级就好了。
这样的制度或许能短期运转,但最终往往只有两种结局:要么执行不下去,要么漏洞百出、难以持续。
我所推行的小组积分制,主要从四个维度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
01课堂(有老师)
扣分:迟到、上课讲话、开小差、坐姿不端正、课前准备不充分、随意插嘴、不尊重老师、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等。
加分:积极回答问题、答出较难的问题、认真听课等。
课堂上加分扣分由老师说了算,加分扣分以1分或2分为标准。
上课前,班主任要组建班级科任老师群,把与科任老师相应的加扣分细则宣讲清楚。
班长只负责记录课堂加扣分情况,没有实际加扣分实权,此举在于减少班长与其他同学之间的矛盾。
02自习课、跑操、路队等场景(无老师)
有老师的场合自然是把加扣分权利还给老师,这也是对老师的尊重。
但总有一些时间是没有老师的,这时主管班级纪律的班干部就可以使用加分扣分实权,但只给扣1分的权限。
扣分:讲话、发呆、无所事事、不做操、站队不认真、跑操跟不上等。
把扣分实权交给班干部总会引来系列问题,无妨,见招拆招即可。
如果有学生觉得自己冤枉,班干部不该扣他分,那我们就查教室监控,班主任对他的行为再做一次判断,如果真不该扣分,可以撤销。
如果很多学生来找你,你不妨设置一些条件:需要调监控的同学需要写情况说明书。
03班级卫生
班级卫生是班级管理的重点工作,也是班级形象的面子工程,它直接反映出班级的整体风貌与学生素质,因此不容忽视。
基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我不建议仅依靠常规的加分扣分进行管理。
(1)定位与特点
卫生是每位学生的基本责任,属于“必须做好”的事项,不应完全依赖积分激励;
管理方式可多样化,不必拘泥于固定考核,班主任可灵活调整策略。
(2)管理原则
重点突出“责任到人”,谁值日、谁负责,哪里不合格就找谁;
班主任可根据实际情况“特事特办”,偶尔突击检查、个别提醒、公开表扬或批评,让学生无法预测管理节奏。
(3)执行建议
罚扫机制:对值日不到位或卫生差的情况,可直接罚扫1天,强化责任意识;
选择性积分管控: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检查班级卫生,对脏乱位置的相关学生扣1-2分;
(4)总结
教育管理应避免僵化,卫生工作尤其如此。通过多样而稍带“出其不意”的方式,既能保持制度的权威性,也能使学生真正重视起来,实现严格管理、自觉维护。
04学习过程
学习管理应聚焦过程,而非结果。
过程可控,而结果往往不可控。
过程抓扎实了,成绩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高分本身就是奖励,低分本身就是惩罚。
(1)管理理念
以过程为导向,轻结果评价;
强化基本学习职责,不以加分方式鼓励本应完成的作业任务;
教师主导评价,干部仅作记录,避免干部徒增人际交往烦恼。
(2)扣分项(出现即扣分)
不交作业,扣2分;
迟交作业,扣1分;
抄作业,扣3分;
作业马虎、潦草或严重错误,视情况扣1-2分。
(3)加分项(教师认定,每次1-2分)
默写全对;
作业质量显著进步;
课堂小测满分;
错题本整理认真等。
(4)执行说明
学习方面的加分、扣分均由科任老师决定,班干部仅负责记录;
作业是学生的基本职责,属于必须做好的事项,不设加分奖励;
不将评判权下放至班干部,旨在保护他们免受不必要的舆论压力,维护其积极性和同学关系。
(5)总结
教育管理既要严格,也要有人情味,更新灵活变换方式。
学习本就辛苦,我更希望干部们专心学业、快乐成长,而不是因加分扣分而遭受非议。
05积分制实施奇思妙想
没有积分制不行,但只有积分制也不行。
教师不要把教育想得太简单,积分制不过是教育长征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环,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积分制上。
过度依赖积分制,学生过度重视积分,也不是一件好事。
好比成年人赚钱,要有光明大道,不能走旁门左道,成年人也不能只认钱,为赚钱不择手段。
积分制要灵活运用于各个场景,帮助自己解决班级管理问题。
(1)运动会
运动会有时遇到没人报名的情况,这时可以增加一条“凡是报名项目者,一项加2分,得到名次的再额外加分”。
我班有个学生为了在运动会上多加分,天天苦练,一举拿下三块金牌,直接加了60分。
(2)板报
每次班级出板报,我就说“参与出板报的同学总共加50分,具体怎样分配由文娱委员决定”。
一句话就可以搞定板报问题,教育就是这么好玩!
(3)公开课
我班科任老师都喜欢选我们班上,因为我们班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敏捷,能把公开课变得更精彩。
学生的优异表现背后是积分制在起作用,公开课我会把加分翻倍加,原来回答问题加2分,公开课上加4分!
学生为了加分,哪里还记得后面坐了一排领导和老师,一个个跃跃欲试,哪怕答错了也能加2分,学生能不积极吗?
06结语
班级管理,从来不是条例的堆砌,而是取舍的智慧。
带班秘诀总结为十二字:目标明确,规则简单,执行有力!
班级管理不能追求面面俱到,但求在关键环节上能够精准发力,撬动学生的荣誉感和进取心。
积分制是管班的好工具,但绝非教育的全部。
积分制是班级管理的基本盘,但制度终究是冰冷的,它永远无法替代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真正优秀的班级,一定是制度与情感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制度是爹,情感是妈,班级是儿。
所以,教育就是:用制度约束行为,用情感托举成长。
前一篇:以问题为导向,打造“十问”课堂
后一篇:教师在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