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学习为中心?

(2025-09-06 09:37:12)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学习为中心?

最近读到成都大学陈大伟教授关于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学习为中心”?的一篇文章,他的意见是“以学习为中心”。文中谈到,“以学生为中心”可能导致教师身份角色定位不清,还可能让学生及家长对自身权利提出过分要求甚至滥用,使得教师不敢管,进而放任、纵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与行为;而“以学习为中心”强调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学习,教师的责任是促进学习,对于不好好学习、干扰甚至破坏学习的行为,教师有权进行惩戒。同时他也指出,教师尊重学生,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学习基础、差异及参与表达权,而非无原则迁就学生的不合理行为,对这类行为应引导、教育,必要时用强制方式制止矫正。


我能充分理解陈教授提出这一观点的现实考量,但也不禁担忧: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若过度强调“以学习为中心”,是否会被部分学校窄化为对分数与成绩的功利追逐,进而忽略教育的本质是要看见人、要尊重差异、让生命在场?这也让我对“中心”之说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这就需要明确如何理解学习,并界定学习的相关问题。



“以学习为中心”的合理性,在于它精准抓住了教学的核心载体。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推动学习真实发生,所有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学习”展开才有实际意义。如今倡导的“学本课堂”,正是以学习为锚点,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合作、实践等学习过程,教师则聚焦“如何促进学习”设计环节、提供支持——这种模式有效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下单向灌输的局限,让教学更贴合“学以致用”的需求。指向让学习真实发生。


但“以学习为中心”若脱离对“人”的关注,极易陷入功利化陷阱。现实中,部分教学将“学习”窄化为“知识记忆”和“分数提升”,只看重学生对考点的掌握程度,却忽视了他们的认知规律、兴趣特点与个性差异。比如有的课堂为赶进度,跳过学生的疑问直接讲解答案;有的评价体系里,分数成了唯一标尺,忽略了学生在合作能力、创新思维、抗挫品格等方面的成长——这种“只见学习、不见学生”的模式,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初衷。


“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如担忧那般会导致“教师不敢管”,关键在于厘清“尊重”与“管教”的边界。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是“生本教育”所强调的“让生命在场”:尊重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搭建阶梯,为思维活跃的学生预留拓展空间;同时,对于扰乱课堂秩序、拒绝参与学习等破坏学习氛围的行为,教师的管教并非否定学生主体地位,而是维护全体学生的学习权,这与“以学习为中心”的诉求本质是一致的。



“以学生为中心”与“以学习为中心”的内核,实则是教育中“目标”与“路径”的辩证统一。前者明确了教育“为谁而做”的根本方向——一切教学最终都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扬长;后者则回答了“怎么做”的实践问题——通过聚焦学习活动,让教育目标落地生根。二者绝非对立,而是相互支撑:用学生的成长需求校准学习设计的方向,用扎实的学习活动托举学生的发展,再辅以多元评价体系兼顾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培养,教育才能形成完整的闭环。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在“学生”与“学习”之间做单选题,而是以“育人”为核心,让“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生命成长。唯有如此,教育才能跳出非此即彼的纠结,真正实现“看见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段成长”的价值。


每期一语

教育的根本在于立人,而“以学生为中心”正是立人的关键路径,是新课改理念的核心落点。————————朱永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