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小细节”:教学改革“大本事”
(2025-09-05 11:15:18)
标签:
杂谈情感 |
分类: 杂谈 |
课堂“小细节”:教学改革“大本事”
苏金泮
近期围绕“学讲用”教学方式的落实与课堂改革,我写了几篇随笔,里面试着对课堂改革提了些梳理性的建议。不过回头再琢磨,尤其是面对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还在慢慢养成的学生时,总觉得一线老师们需要的,不只是教学方式上的调整落实,更需要从知识的传授者慢慢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以及学生信心的鼓励者。要做到这一点,其实离不开常态课堂上的那些看着普通、却得处处用心的教学细节。
为此,我试着结合中小学薄弱学校课堂的实际情况,本着“实用、基础、高频”的原则,把课堂细节从空间管理、互动辅导、学生赋能、反馈激励、细节把控、分层关注等六个维度做了分类梳理,还补充了些实操要点——以帮助老师们更顺当地落实“学为中心”的课堂改革。现整理如下,供有意者参考。(篇幅较长,请耐心阅读)
一、课堂空间与站位管理:覆盖全场,贴近学生
核心目标:打破“讲台中心壁垒”,让教师位置服务于“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适配薄弱学校生源(需更多近距离引导)。
1.教师站位:离开讲台,动态覆盖
核心要求:忘记固定讲台,以“覆盖全体学生”为原则动态调整位置。
实操要点:
新授课/学生自学时:站在教室中后区域,余光覆盖全场,观察学生预习、笔记情况,及时发现走神或困惑的学生;
小组讨论/展示时:在各组间移动,重点靠近中下生、沉默学生所在小组,便于快速介入辅导;
学生回答问题时:站在回答学生侧后方(不遮挡其他学生视线),同时面向全班,引导其他学生关注发言。
2.常态巡视:如“蛇走”般精准触达
核心要求:避免“无目的踱步”,以“针对性关注”为核心,重点走向“需要帮助的学生”。
实操要点:
优先走向:中下生(观察学习行为落实,其作业、笔记是否跟上)、沉默寡言的学生(轻声询问“是否有疑问”)、小组讨论氛围薄弱的组(引导“你们刚才讨论到哪一步了”);
巡视节奏:慢走不打扰,停留不催促,每轮巡视至少关注3-5名待帮扶学生,避免“走过场”。
二、师生互动与精准辅导:俯身倾听,引导思考
核心目标:用“低姿态、强引导”的互动,降低薄弱学校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主动思考。
1.必做动作:细化辅导与引导细节
弯腰辅导:保持与学生平视(身高差距大时可半蹲),轻声交流,避免“居高临下”;辅导时先听学生说“你的思路是什么”,再针对性点拨,而非直接给答案;(视学段、学生实际,建议每节课一般不少于15次弯腰)
两指运用:食指轻指学生练习、错题或笔记疑点(“这词句应该圈划吗”“你看这里是不是漏了一个条件”),避免用手指戳、划;竖起大拇指,及时指向学生的进步(“这个思路比上次清晰多了,值得肯定”);
一脚“踢题”:学生提问或质疑时,不直接解答,而是“踢回”问题引导思考,如“你觉得这个问题可以先从哪个知识点入手?”“刚才小组讨论时,谁提到过类似的思路?”;
握拳激励:面对学生犹豫、退缩或答错时,对其轻握拳头,对学生说“再试试!你上次的想法就很有道理”,传递鼓励而非压力;
侧身板书:板书时保持身体侧对黑板(而非背对学生),一手板书、一手可轻扶黑板边缘,余光观察学生是否在记笔记,避免因背对导致学生走神。
2.倾听?追问?追思?追联:深化思维互动
倾听:学生发言时不打断,眼神专注,点头回应(“我听明白了你的意思”),尤其对表达不流畅的学生,等其说完再引导补充;
追问:针对模糊回答追问细节(“你说‘这里不对’,能具体说说哪里不对吗”),针对基础回答追问深度(“如果题目换一个条件,这个方法还能用吗”);
追思:引导学生反思过程(“刚才你第一步算对了,第二步为什么出错了?是没看清条件还是公式记混了”);
追联:帮学生关联旧知(“这个知识点和上节课学的XX内容,有什么联系吗”),构建知识网络,适配薄弱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痛点。
三、学生互助与自主赋能:激活“同伴资源”,减少“陪学”
核心目标:利用“生教生”降低教师辅导压力,同时让薄弱学生在互助中增强自信,打破“被动听课”的困境。
1.学生互助:明确流程,聚焦中下生
核心动作:互相说(复述知识点/解题思路)、互相问(“你这里没懂,我再讲一遍”)、互相教(小老师带基础薄弱同学)、互相学(优等生从同伴的不同思路中补充);
实操要点:
固定“互助时段”:每节课留3-5分钟,以“结对子”(1名中等生+1名中下生)为单位,开展“你讲我听”,教师巡视时重点检查中下生是否能“讲出要点”;
强化“复述环节”:小组展示后,指定中下生复述“刚才小组讲的核心内容”,若复述不清,由小老师再补充,教师最后总结,确保中下生“真听懂”。
2.容错—融错—勇错:营造安全的表达氛围
容错:学生答错时,先肯定“敢于尝试的勇气”(“你愿意举手发言,特别棒”),再引导修正,不否定学生本人;
融错:将学生的错误转化为教学资源(“这个错误很典型,大家一起看看,为什么会这么想?怎么改才对?”),让全班从错误中学习;
勇错:鼓励学生“主动暴露问题”(“有疑问随时提,哪怕是‘简单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尤其对薄弱学生,用“你的疑问帮大家发现了一个容易忽略的点”增强其信心。
3.让差生不陪学:精准“喂料”,避免边缘化
课堂任务:给中下生设计“基础版任务”(如“能说出知识点的3个要点”),优等生设计“拓展版任务”(如“用知识点解决一个新问题”),避免“统一任务导致中下生跟不上”;
关注细节:提问时先叫中下生(若答不出,再请优等生补充,最后让中下生“再重复一遍正确答案”),确保其“被关注、被带动”;
课后衔接:课堂结束前,用1分钟单独问中下生“今天最有收获的是什么”,快速了解其掌握情况,为课后辅导铺垫。
四、课堂反馈与激励:多元信号,避免“单向互动”
核心目标:用高频、具体的反馈,激发学生参与感,尤其避免薄弱学校课堂“只有少数优等生互动”的现象。
1.非语言反馈:微笑与目光的“全覆盖”
微笑:面对学生(尤其是紧张、内向的学生)时,保持温和微笑,减少其“怕出错”的心理压力;
目光:讲课或互动时,目光“扫过全班”,每个区域(前、中、后)的学生都要“眼神接触”,避免只看前排或优等生,让后排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关注我”。
2.不打“乒乓球”:拒绝“教师-优等生”“乒乓式”单向频繁问答
核心要求:避免“教师提问→优等生回答→教师肯定→结束”的闭环,让互动覆盖更多学生;
实操要点:
优等生回答后,追问其他学生(“他的思路和你的一样吗?有没有不同想法?”);
若只有优等生举手,主动邀请“刚才没举手的同学,试试说说你的看法,哪怕只说一句”,逐步带动沉默学生。
五、课堂细节管理:快速响应,把控节奏
核心目标:用“小细节”维持课堂秩序,保障改革课堂(如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的效率,适配薄弱学校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
1.微违纪处理:低干扰,快解决
声音控制:发现学生小声说话、做小动作时,不高声批评,而是走到其身边,用“轻声提醒”(“现在是小组讨论时间,专注一点哦”)或“轻拍肩膀”示意,避免打断课堂节奏;
处理原则:“先维持秩序,再课后沟通”,不占用课堂时间“长篇说教”,避免因个别问题影响全班。
2.板书规范:简洁明了,服务记忆
内容聚焦:板书只写“核心知识点、关键步骤、易错点”,避免密密麻麻(薄弱学生易“抓不住重点”);
布局清晰:分区域板书(如左侧写知识点、右侧写例题、下方留“学生补充区”),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重点(如红色写易错点),方便学生记笔记。
3.课堂节奏把控:张弛有度,适配学生状态
动静结合:每20分钟左右,切换一次课堂形式(如“自学10分钟→小组讨论5分钟→展示5分钟”),避免薄弱学生因“长时间单一形式”走神;
时间提醒:用“倒计时”(如课件设置时间倒数,或在黑板角落写“距离小组讨论结束还有2分钟”)或“手势提醒”(如比“3”表示“还有3分钟”),帮助学生把控进度,避免拖延。
4.指令清晰度:简短具体,避免模糊
避免模糊指令:不说“大家预习一下”,而说“用5分钟时间,预习第X页,找出2个你不懂的问题,写在笔记本上”;
重复关键指令:对重要任务(如小组展示要求),说完后让学生“重复一遍”(“谁来说说,小组展示时要注意什么”),确保全员听清。
六、分层关注与即时反馈:精准对接薄弱生源需求
核心目标:针对薄弱学校“学生水平差异大”的特点,用“分层+即时”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能跟上、有收获”。
1.分层辅导:一人一策,重点帮扶
课前:提前了解“待帮扶学生”(中下生)的薄弱点(如“上周数学的方程解法没掌握”),准备针对性辅导材料;
课中:巡视时优先辅导待帮扶学生,用“拆解问题”的方式引导(如“这个题第一步先算什么?对,先算XX,那第二步呢”);
课后:用“1对1短辅导”(如课间5分钟),或生生“1对1跟踪”,巩固课堂重点,避免问题“堆积”。
2.作业即时反馈:课堂内解决“小问题”
基础作业:如课堂小练习、填空题,选择题,采用“学生互批互评+教师抽查”的方式,当场反馈,让学生“立刻知道对错”;
个性化反馈:对中下生的作业,用“红笔圈出正确部分+简单评语”(如“这一步算得很对,下一步再仔细点就更好了”),避免只打“×”打击信心。
综上,窃以为教育是“做”出来的学问,更是细节中见真章的艺术。一名优秀的教师,其高明往往不在于讲得多么精彩,而在于能否通过每天几十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动作、语言和决策——一次次恰当的站位、一句句及时的鼓励、一分钟耐心的等待——真正把“以学为中心”变成可触可感的课堂现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被看见、被点燃、被带动。而这,正是教师专业素养中最深沉、最动人、最温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