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妙用“拟人”写法28例

(2025-09-04 15:44:33)
标签:

杂谈

情感

分类: 杂谈
妙用“拟人”写法28例,以文字拟万物,文章有生命力和情感温度


    拟人化写作的手法,巧妙施为,便能让文字跨越物种界限,赋予万物以人性的光辉与情感的温度,与人类的心灵对话;使文字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跃动着生命脉搏的精灵,文章便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仅供参考。

    一、赋予情感式拟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将人类的情感赋予非人类的事物,能使读者瞬间与这些事物建立情感共鸣。比如,“风儿在孤独地徘徊,它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伙伴,只能在空旷的天地间,默默地咽下满心的寂寥。”这里把风拟作孤独之人,通过“孤独”“徘徊”“倾诉”“默默咽下寂寥”等描写,让风有了人的情感体验。就像李商隐诗中所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似乎也因离别而变得无力,这种情感的赋予使自然景象更具感染力,读者能深切感受到风所蕴含的惆怅情绪,文章在情感的渲染上更胜一筹。

    二、赋予性格式拟人

    “性格决定命运。”给事物塑造独特的性格,可让它们鲜活起来。例如,“那棵老松树,是个倔强的老者,它挺直了腰杆,绝不向狂风弯腰屈服,岁月在它身上刻下的痕迹,只是它坚韧性格的勋章。”把老松树拟成倔强的老者,“挺直腰杆”“绝不屈服”展现出其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正如郑板桥笔下的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被赋予了刚正不屈的性格,这种拟人化使它不再仅是一种植物,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形象,使文章的描写对象更具立体感。

    三、赋予行为式拟人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赋予事物人类的行为动作,可增添画面的生动性。如“雨滴在屋顶上跳跃着,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在举行一场盛大的舞会,它们你追我赶,欢笑声在瓦片间回荡。”将雨滴的落下拟作孩子们的跳跃、追逐、欢笑,“跳跃”“你追我赶”“欢笑”等行为使雨滴充满活力。就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这一行为拟人化后,诗句呈现出活泼欢快的景象,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那充满生机的画面,增强了文字的动态感。

    四、赋予语言式拟人

    “言为心声。”让事物开口说话,是拟人写作的有力手段。比如,“清晨的花朵对露珠说:‘你是夜的精灵,来为我点缀清晨的梦吗?’露珠眨着晶莹的眼睛回答:‘我是天空的泪滴,来陪伴你迎接新的曙光。’”花朵与露珠的对话,使它们仿佛有了人的思想与交流能力。正如童话中常出现的各种动物对话,像《安徒生童话》里的小动物们,它们的语言交流使故事充满趣味与奇幻色彩,拉近了与读者尤其是儿童读者的距离,文章充满童真与幻想。

    五、赋予身份式拟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给事物设定独特的身份,能拓展想象空间。例如,“月亮是夜空的守护者,它身披银白的铠甲,静静地巡视着大地,守护着世间的安宁与美梦。”把月亮拟作守护者,“身披铠甲”“巡视”等符合守护者身份的描写,使月亮有了使命感。如同希腊神话中的众多神祇,他们各有其身份与职责,如太阳神阿波罗驾驶着金色马车带来光明,这种拟人化的身份设定使神话故事充满魅力,使文章构建出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情境世界。

    六、整体形象拟人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整体上把事物当作人来描绘。如“这座古老的城堡,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战士,默默地矗立在那里,它的身躯满是岁月的伤痕,却依然坚守着往昔的荣耀。”将城堡整体拟作战士,从外形到内在气质进行拟人化。就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轮落日仿佛是一位威严的君主,在大漠的舞台上展现着最后的辉煌,整体形象的拟人使自然景观更具雄浑壮阔之感,使文章富有气势。

    七、局部特征拟人化

    “细节决定成败。”针对事物的局部特征进行拟人。例如,“那扇窗户的眼睛,望着远方的山峦,眼神里满是对外面世界的渴望,窗框则像它的眼眶,框住了它的视线,也框住了它的梦想。”把窗户的玻璃拟作眼睛,窗框拟作眼眶,通过对“眼睛”这一局部的拟人,生动地表现出窗户的某种状态。正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尖尖角”的荷叶仿佛是一个刚刚崭露头角、充满好奇的孩子,局部特征的拟人使描写更加细腻入微,文章在细节处彰显魅力。

    八、动态过程拟人化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把事物的动态变化过程拟人化。比如,“河流在大地上奔跑,它越过山川,穿过峡谷,每一次跳跃都是它成长的脚步,每一次转弯都是它思考的瞬间。”将河流的流动拟作人的奔跑、成长、思考,“奔跑”“跳跃”“转弯”“思考”这些描述使河流的动态过程充满了人性的色彩。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风“绿”江南岸这一动态过程拟人化后,仿佛春风是一位画家,在江南大地上精心涂抹着绿色,文章对动态变化的描写更富有诗意与韵味。

    九、静态状态拟人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于处于静态的事物赋予人的状态。例如,“那座沉默的山峰,端坐在大地之上,像一位沉思的智者,它的沉静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等待着有缘人来解读。”把山峰拟作沉思的智者,在静态中展现出人的思考状态。正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孤云的“独去闲”将云在天空静止不动的状态拟人化,使云仿佛是一个闲适自在的人,文章在描写静态事物时更有深度与意境。

    十、以人喻物式拟人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用人物的形象、性格等比喻事物来实现拟人。如“那片花海像一群盛装的少女,在微风中轻舞,她们的裙摆摇曳生姿,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把花海比作少女,用少女的形象和轻舞的行为来形容花海。就像“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花零落成泥的状态被拟作人的消逝,但香气依旧,如同人的品质长存,这种拟人方式使事物具有人的气质神韵,文章富有文化内涵。

    十一、以物喻人再拟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先以物喻人,再对喻体进行拟人。例如,“他像一棵青松,而这棵青松在岁月的磨砺中,学会了与风雨交谈,它用枝叶的沙沙声诉说着自己的坚韧,也倾听着天地的低语。”先把人比作青松,然后对青松进行拟人化的交谈、诉说、倾听等描写。如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先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明月,再将明月拟人化,明月带着情感陪伴友人,文章在情感表达上更加曲折幽深。

    十二、多事物互动拟人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描写多个事物之间像人一样互动。比如,“星星和月亮在夜空中嬉戏,星星们簇拥着月亮姐姐,月亮姐姐则温柔地为它们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它们的笑声在银河里泛起涟漪。”星星与月亮的互动拟人,使夜空充满温馨与和谐。就像《伊索寓言》里的动物们相互交往、斗智斗勇,这种拟人化的互动使故事充满戏剧性与趣味性,文章情节更加丰富生动。

    十三、时间拟人化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把时间当作人来描写。例如,“时间这个无情的收割者,它手持镰刀,在岁月的田野里收割着青春、梦想和希望,从不曾停歇,也不会怜悯。”将时间拟作收割者,形象地表现出时间的无情与不可逆。正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其中蕴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感叹,时间的拟人使这种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文章富有哲理与情感深度。

    十四、空间拟人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赋予空间人的特性。如“这座城市是一个包容的母亲,它张开宽广的怀抱,接纳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子,为他们提供栖息之所,见证他们的悲欢离合。”把城市拟作母亲,用母亲的怀抱来形容城市的包容。就像“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站在天地之间,天地仿佛是有情感的存在,空间的拟人使文章有一种宏大而深沉的意境。

    十五、概念拟人化

    “自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任意行事的权利。”将抽象概念拟人化。例如,“自由像一只不羁的飞鸟,它在心灵的天空翱翔,冲破一切枷锁与禁锢,用翅膀丈量着梦想的边界。”把自由拟作飞鸟,使抽象的自由概念变得形象可感。正如“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将正义拟人化,赋予其会“迟到”的人类行为特点,使抽象概念在文章中有了生动的呈现,便于读者理解与感受。

    十六、物品拟人化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对日常物品进行拟人。比如,“这支钢笔是一位忠诚的伙伴,它在纸张的战场上,默默地挥洒着墨水,记录着主人的思绪与情感,从不抱怨,也不退缩。”将钢笔拟作忠诚的伙伴,通过在“战场”上“挥洒”“记录”等拟人行为,使钢笔充满生命力。就像“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蜡烛被拟人化为有惜别之心、会垂泪的形象,文章在描写物品时更能打动读者情感。

    十七、自然现象拟人化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把自然现象当作人来写。例如,“闪电是天空愤怒的眼神,它瞬间的光芒划破黑暗,那是它在对世间的不公表示抗议,雷声则是它愤怒的咆哮。”将闪电和雷声拟人化,用“愤怒的眼神”“抗议”“咆哮”等描写,使自然现象充满情绪。如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被赋予了“知时节”的人性智慧,使自然现象拟人化后更贴合文章的情感表达需要,文章富有诗意与灵动性。

    十八、动植物拟人化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对动植物进行拟人。如“那只夜莺在枝头歌唱,它用歌声诉说着对森林的热爱,对爱情的向往,每一个音符都是它内心的倾诉。”把夜莺拟作有情感、会倾诉的歌手。就像“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青松被拟人化为在重压下依然挺直腰杆的坚强形象,动植物的拟人使文章在描写自然生物时更能体现其与人类的情感联系,文章充满自然与生命的气息。

    十九、场景拟人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将场景整体拟人化。例如,“那片废墟是一位暮年的老者,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回忆着往昔的繁华,它的残垣断壁是岁月刻下的皱纹,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一段被遗忘的故事。”把废墟拟作老者,使场景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与故事性。正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整个旅途场景拟人化后,使读者更能感受到其中的孤寂与悲凉,文章在营造氛围上更具感染力。

    二十、群体拟人化

    “众志成城,众口铄金。”把群体当作人来描写。比如,“这群蚂蚁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它们分工明确,纪律严明,在搬运食物的战场上,勇往直前,没有一只蚂蚁退缩。”将蚂蚁群体拟作军队,使蚂蚁群体有了人的组织性与战斗精神。就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鸭群被拟人化为能感知春天的群体,群体的拟人使文章在描写群体事物时更生动形象,能突出群体的特性与行为模式。

    二十一、拟人生理特征描写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描写事物具有人的生理特征。例如,“那棵古老的柳树,它的枝条像老人的胡须,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悠长,它的树干上布满了皱纹,那是它历经风雨的见证。”把柳树的枝条拟作老人的胡须,树干拟作有皱纹的肌肤,通过生理特征的拟人使柳树更具沧桑感。正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描写人的神态生理特征,在拟人写作中运用这种方式可使描写对象更逼真地接近人类形象,文章在形象塑造上更细腻。

    二十二、拟人生存状态描写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描绘事物具有人的生存状态。如“那只蜜蜂忙碌地穿梭在花丛中,它像一位勤劳的工人,为了家庭的生计,为了甜蜜的事业,不知疲倦地劳作着。”把蜜蜂拟作勤劳的工人,用工人的生存状态来形容蜜蜂。就像“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描写农夫的生存状态,在拟人中运用这种方式可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事物的行为动机与存在意义,文章富有生活气息与社会思考。

    二十三、拟人性别区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赋予事物性别并进行相应描写。例如,“那匹骏马是一位英勇的雄性战士,它在草原上驰骋,鬃毛随风飘扬,它的蹄声如战鼓,每一次奔跑都是对领地的捍卫。”把骏马拟作雄性战士,通过雄性的特征与行为描写使骏马更具豪迈气概。就像“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在拟人写作中区分性别可使描写对象具有更鲜明的性别特征与气质,文章在人物塑造上更丰富多元。

    二十四、拟人年龄差异描写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对事物拟人。比如,“那朵新开的小花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童,它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用鲜嫩的花瓣触摸着阳光和微风,而旁边那棵大树则是一位慈祥的老者,它用茂密的枝叶为小花遮风挡雨。”把小花拟作孩童,大树拟作老者,通过年龄差异的拟人使画面充满代际的温情与和谐。正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描写老马的暮年状态,在拟人中体现年龄特征可使文章在表现事物的生命周期与发展变化时更有层次与深度。

    二十五、拟人心理活动描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描写事物的心理活动。例如,“那只被困在笼子里的小鸟,它的心里满是对蓝天的思念,它在想:什么时候我才能再次在那片广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呢?”对小鸟的心理活动拟人化,使读者能深入到小鸟的内心世界。就像“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诗人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在拟人写作中运用心理描写可使描写对象更具思想性与情感深度,文章在表达情感与思想上更直接有力。

    二十六、拟人成长变化描写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事物的成长变化过程拟人化。如“那颗种子在泥土里默默成长,它像一个努力奋斗的少年,从破土而出的懵懂,到茁壮成长的坚毅,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与追求。”把种子的成长拟作少年的成长过程,通过不同阶段的描写使种子的成长更具故事性。就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人的成长追求,在拟人中体现成长变化可使文章在展现事物发展历程时更有励志与启示意义,文章富有积极向上的力量。

    二十七、拟人外貌神态描写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对事物进行拟人化的外貌神态描写。例如,“那座雪山是一位圣洁的女神,她头戴白色的纱巾,面容冷峻而美丽,她的身姿挺拔而优雅,静静地凝视着大地。”把雪山拟作女神,对外貌神态的描写使雪山充满神圣感。正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描写人的外貌神态之美,在拟人写作中运用外貌神态描写可使描写对象更具形象美感与独特气质,文章在形象刻画上更生动传神。

    二十八、拟人声音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赋予事物人的声音特征。比如,“那台老旧的缝纫机,它在工作时发出的声音像一位老人的唠叨,虽然有些嘈杂,但却充满了生活的温暖与亲切。”把缝纫机的声音拟作老人的唠叨,让这一平常的声音有了人的情感温度和生活气息。正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诗人将莺啼与泉流之声拟人化,赋予其“间关”“幽咽”这般饱含情感与形象感的声音特质,使自然之声在文字间鲜活灵动,令读者仿若亲耳听闻,感同身受。在拟人写作中巧妙运用声音描写,能为笔下事物注入独特的灵魂,文章更具感染力与表现力,读者在阅读时仿佛沉浸于一场奇妙的听觉盛宴,于无声处听见万物的低吟浅唱与激昂高歌。

    注意事项

    其一,拟人需契合情境。

    所赋予事物的人类特征、情感、行为等应与文章整体的情境、氛围以及主题相得益彰,切不可生搬硬套,以免造成文不对题、情境突兀的尴尬局面。例如,在一篇描写庄严肃穆葬礼场景的文章中,若将路边的野花拟人成欢快跳跃、嬉笑打闹的孩童形象,显然与葬礼的哀伤凝重氛围格格不入,会严重破坏文章的情感连贯性与整体协调性。

    其二,拟人要注重自然流畅。

    拟人化的描写应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毫无牵强附会之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事物的拟人形象,而不会产生丝毫的违和与别扭。比如,“太阳公公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然后慢悠悠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样的拟人描写简单且自然,符合人们对太阳升起这一自然现象的常规认知与想象,读来亲切顺畅。反之,若刻意堆砌华丽辞藻、过度牵强地进行拟人,如“那抽象的数学公式在纸张上孤独地舞蹈,它的舞步凌乱而又充满神秘,试图向世界诉说它内心的纠结与复杂。”这种拟人虽有创意,但因过于刻意和脱离常理,容易使读者感到困惑与不适,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其三,拟人应有独特的创意与深度。

    避免千篇一律、陈词滥调的拟人手法,力求挖掘事物独特的个性与内涵,通过拟人化表达赋予其新颖的生命力和深刻的思想意义。例如,大多数人描写月亮往往是“月亮姐姐温柔地洒下清辉”,若能独辟蹊径,如“月亮是一位沉默的史官,它高悬天际,用清冷的目光见证着世间的沧海桑田,将历史的变迁铭刻在阴晴圆缺之中。”这样的拟人便跳出了俗套,以独特视角和深刻寓意令人眼前一亮,文章更具文学价值与思想深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