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长治校的七大“死穴”

(2025-09-02 08:26:06)
标签:

杂谈

情感

分类: 杂谈
校长治校的七大“死穴”,正在消耗你的学校

当下,不少学校喊着“变革”口号,却始终在原地打转:有的校长天天抱怨生源差、教师不给力,既看不到身边的优势亮点,也不愿沉下心挖潜;有的把硬件堆得再高端,师生的精气神却始终提不起来;有的盯着升学率抓教学,却把学生的创造力磨得一干二净……

问题根源,往往源于校长们那些习以为常的“劣质思维”里。这些思维像“死穴”一样,悄悄困住学校的脚步,若不打破,再好的机会与用力的变革都是徒劳。


死穴一:沉迷短板视角

不少校长习惯将办学困境归咎于“生源基础差”“教师年龄结构失衡”等短板,逢人便提学校的不足,却对潜在优势视而不见。这种思维会不断放大负面情绪,让师生陷入“我不行”的自我否定,最终使学校在变革中失去主动,陷入“越怕难越难”的恶性循环。

如何改变:转向“优势导向”思维,久久为功,开展“欣赏式探询”实践。组织教师分享“教学中最成功的案例”“自己最擅长的教育方法”,挖掘中老年教师的经验优势、年轻教师的创新活力;针对生源特点,聚焦学生的动手能力、人文素养等长板,打造特色课程,将“短板焦虑”转化为“优势突破”的动力。


死穴二:惯于归咎于外

面对教学质量下滑、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多数校长第一反应是“归罪于外”——怪生源差、怪政策支持少、怪家长不配合,却很少反思自身办学方向是否偏离规律、管理举措是否落地到位。这种“向外找借口”的思维,会让学校失去自我改进的机会,永远停留在“发现问题却不解决问题”的层面。

如何改变:建立“向内反思”的机制。校长带头复盘办学决策,思考“是否遵循教育本质”“管理流程是否冗余”;组织教师开展“教学问题自查会”,从“学生没学会”反向推导“我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通过“问题—反思—改进”的闭环,用系统思维破解根源性问题,而非纠结外部客观因素。


死穴三:唯成绩论导向


部分学校将“升学率”“平均分”视为办学的唯一目标,课堂围着考试考点转,课外活动为应试让路,甚至用分数给学生、教师“贴标签”。这种“成绩至上”的功利思维,窄化了教育的价值,既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也让教育失去了“育人”的核心意义。

如何改变:构建“多元成长评价体系”。评价学生时,除学业成绩外,增加实践能力、品德表现、兴趣特长等维度,用“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进步;评价教师时,将育人成效、课程创新、师生关系纳入考核,设立“特色教学奖”“育人先锋奖”,引导教育回归“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本质。


死穴四:盲目横向攀比

许多校长总盯着“隔壁学校的升学率”“兄弟学校的硬件设施”,盲目跟风模仿——别人搞实验班就跟着搞,别人建科技馆就跟着建,却从未思考自身办学特色与长远规划。这种“横向攀比”的思维,会让学校失去办学定力,陷入“东施效颦”的尴尬,最终丢了自己的核心优势。

如何改变:锚定“纵向成长”目标,聚焦自身办学愿景。校长先明确“学校5年、10年后的定位”“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比如主打“劳动教育”的学校,就深耕农场实践、手工课程;侧重“科技素养”的学校,就聚焦编程、机器人教学。每年对照自身目标复盘进步,不被外界排名、荣誉干扰,逐步打造差异化办学特色。


死穴五:过度依赖硬件

一些学校把“变革”等同于“更新多媒体设备”“扩建专用教室”“升级办公环境”,认为硬件到位了,学校实力就上去了。但现实是,不少硬件精良的学校,师生精气神涣散、校园文化薄弱——物质条件能撑外在场面,却撑不起学校“精神内核”这个磁场。

如何改变:从“改善物质”转向“重塑精神”。提炼符合学校特质的“校园精神”,如“实干创新”“包容向上”,通过师德故事分享、校园文化节、校训践行活动,让精神融入日常;邀请老教师讲校史、优秀校友谈成长,用真实故事凝聚师生共识,让“精神力量”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


死穴六:依赖外部帮扶


部分校长将办学希望寄托于“政策扶持”“名校合作”“外部捐赠”,把外部支持当成“救命稻草”,却忽视内部治理的完善与师生主动性的激发。但外力再强,若学校自身没有“造血能力”,最终只会陷入“靠帮扶存活,离了帮扶就停滞”的困境。

如何改变:强化“内生动力”,构建自主发展机制。推行“分布式领导”,让教师参与学校课程设计、管理制度制定;建立“教师创新基金”,鼓励教师自主开发特色课程;设立“学生议事会”,让学生参与校园管理。通过完善内部治理、激发师生能动性,让学校具备自我更新、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死穴七:自我封闭办学

有些学校把校园当成“独立闭环”,不与家庭深度沟通,不跟社会资源联动,拒绝与高校、企业合作。在当下“开放育人”的趋势下,这种“封闭办学”的思维,会让学校失去多元资源支撑,育人视野越来越窄,难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

如何改变:打造“开放校家社协同”育人生态。对接家庭,开展“家长开放日”“家长课堂”,让家长参与教学评价与课程设计;链接社会,与博物馆、科技馆、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开展校外研学活动;联动高校,邀请专家进校园开设讲座、指导学生科研,让教育走出校园,对接真实的社会场景与发展需求。


我们常说,有能力的人,遇到问题后会不断地找方法,寻求突破,而无能的人,遇到问题后总会不断地找借口,推卸责任。学校办学,从来不是“硬件堆出来的”,也不是“口号喊出来的”,而是靠突破一个个思维“死穴”,把“劣质思维”换成“优质思维”。当校长不再盯着短板、不再执念分数、不再寻找借口,当学校能凝聚精神、激活内力、开放协同,教育才能真正“活”起来——不仅能让学生成长,更能让学校在时代变革中,走得稳、走得远,成为真正滋养生命的地方。


每期一语

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陶行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