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最容易犯的错:盲目选公办名校校长管学校!
(2025-09-01 20:59: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民办学校最容易犯的错:盲目选公办名校校长管学校!
管如芳
徐启建可能是中国每年走访学校最多的人之一。作为校长会创始人,历任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主编、人民教育研究院创始院长的他,和学校打交道一直是他的工作,他那里总是有很多的“学校故事”。近几年,他在重点关注民办学校,他发现这里面的故事更多,更离奇。
他说:“民办学校最容易犯的错,就是盲目选公办名校校长管学校,这里的故事最多!”
一位在民办学校“又急又恼”
猝死的公办名校长
徐启建讲的第一个故事有点“血淋淋”,外人看来既是个笑话,也是个让人沉痛的悲剧。
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天阴阴的,飘着连绵的小雨,正如当下民办教育的生存图景:政策的密云低压不散,竞争的酸雨持续冲刷,信任的积涝暗藏危机。
“我几年前去诊断一所民办学校时了解到这样一段经历。学校初创时期,投资者怀着办好教育的决心,投入巨资创办了这所高规格学校,凭借学校突出的硬件设施,加上当地民众对优质教育的强烈渴望,没有名校长坐镇,把这所刚起步的民办学校办得也算红红火火,在校生人数迅速到了2500多,达成了4000人在校,占规模容量的六成以上。”
但投资者希望办学更有底气,便将目光瞄准了当地一位最有名的公办名校校长。好不容易等到这位老校长退休,投资者三顾茅庐礼聘出山,盼着这位高人加盟学校能更上一层楼。这位曾在公办名校威名赫赫的校长,也怀着再展宏图的壮志,对办好学校满怀信心。
然而到了检验成果的时候,仅两个招生季,在校生人数就从2500多人锐减到了1000多人,数量近乎腰斩。此事引发业界震动,校长也始料未及,可无论采取何种改进措施,效果似乎都微乎其微。这位原本在当地极有威望的校长,面对惨淡的招生数据心力交瘁,竟在临近招生结束时,又羞又急,突发心脏病离世。
徐启建认为,这个故事折射出了一个大家都容易忽略的事实:公办学校依托体制优势,如同
"自来水系统",拧开龙头便有稳定水源;而民办学校则像 "打井人",必须自主探寻水源、铺设管道。
“也许这听起来有些荒谬,却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这还不是个例,有太多民办学校把公办名校校长看成了神话,只觉得聘请过来就万事大吉,其实把握不当,反而会给学校管理带来更大的危机!”
公办名校校长为什么
在民办学校“失灵”
公办名校校长为什么在民办学校失灵?徐启建院长说:“问题出在‘土壤不同’——很多公办校长就像被移植到沙漠的热带雨林乔木,根系根本扎不进民办的沙土里。”
“很多投资者只看到名校校长的光环,却没看透光环背后的成长密码——
公办名校至少有四种截然不同的‘成功基因’,其中三种都可能成为民办学校的‘致命毒药’。”
譬如资源式名校,往往依靠政府特殊发展需要的政策支持以及人才引进机制带来的好处,凭借着自身的区位优势迅速发展壮大。
“这类学校就像含着‘金汤匙’出生一样,作为公办名校拥有非常多可见和不可见的资源,国家的扶持、拨款,资金、人才各方面的支撑;无形资产比如政府的特别背书,这些都是。”
资源式名校校长的手机里,可能存着 37
个局长的电话,却叫不出3个骨干教师的名字。当投资者把他们挖到民办学校,问题立刻暴露:某中部民办校高薪聘请一位校长后,这位校长花3个月写了17份政策扶持申请书,却不知道怎么设计招生简章。
徐院长说的,其实正是许多民办学校都存在的问题——民办学校的投资者误把“政策红利”当成“管理能力”,实际上该类校长的奋斗痕迹在大量的资源倾斜里微不可见。
谈到掐尖式名校校长,徐院长说:“这类校长擅长搭建‘优生筛选系统’,比如某中原名校校长,在公办时靠‘跨区域掐尖’维持 98%
的一本率,甚至成立‘暗网招生组’,半夜去重点初中门口堵学生家长。但到了民办学校,他突然傻眼了 ——
当地教育局规定民办校不得跨区招生,而校内中等生占比超过 70%。”
掐尖式名校的逻辑是“用最优原料做精品蛋糕”,但民办学校必须“用普通面粉烤出特色面包”。在需要达到一定经营要求和学校规模的民办学校来说,只掐尖是不现实的,没了尖子生托底,掐尖式名校的校长能力受限就会变得十分严重。
而对于一招鲜式名校,徐院长说:“某西部省份的民办‘篮球名校’,校长靠一个知名体育合作项目成为网红,接受采访时永远穿着印有校队LOGO
的夹克。但实地调研发现,该校文化课教师流失率达
65%,因为校长把大多数的经费砸在篮球队,却连基础的教师培训体系都没建立。”
“这类校长擅长造亮点,比如搞个机器人社团拿奖、办场国际赛事造势,但对课程体系、教师发展、家校沟通等短板视而不见。
徐院长强调,民办学校需要的是系统造血,而不是单点输血,从特色项目到为学校整体注入精神和文化理念,一招鲜式名校的校长本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遑论用这套迁移到民办学校来。
“可以选择奋斗式名校的校长,但像这类真正靠个人能力突围的校长,太少了。”
徐院长表示,正因此,民办学校在选择校长的时候才要慎之又慎,许多名校校长并不具备成本意识,也没有经营理念,还可能会想着盲目复制原有的固化的成功路径,毕竟要做到超越自己的成功经验也很难。
世界上哪有那么多“英雄校长”
若把民办学校的未来全系于某个“英雄校长”的超凡能力,就像痴等彩票中大奖的概率游戏。在信奉"名校长神话"
时,许多人忘了,真正可持续的教育生态,从来不该建立在对个体英雄的仰望之上。
那些在公办体系里光芒万丈的 "明星校长",带着升学率神话或素质教育勋章跨界而来时,往往会遭遇微妙的
"水土不服"。就像教育管理学家科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揭示的规律:依赖核心人物的单点突破,本质上是将学校发展建立在沙滩之上。
十年前风靡的“改革明星”,在新课标改革浪潮中也需重新校准方向;东部名校校长带着成熟管理体系空降西部,往往在师资结构与家校生态的差异前遭遇滑铁卢。教育场域的复杂性,从来不是捧着一纸调令就能改天换地的神话。
不应将发展动能过度寄望于外部赋能,而是着力构建学校内生性的系统性发展架构。校长会一直在探索科学办学的实操体系,从 1.0
阶段的专业学校改进计划,1000多所学校,几十个区域参加;到2.0 阶段的 "天地人和"
方法论成为全国很多学校校长的普遍思维视角;再到3.0
阶段的卓越学校治理10框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办学奇迹,科学办学体系不仅能够系统化培育管理团队与储备优质教育管理者,更能为传统认知中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比如青年教师群体成长搭建优势赋能通道:通过标准化培养体系激活其敏捷适应能力,以教育理念创新、技术融合应用等结构性优势,有效弥补职业资历短板,最终扬长避短,实现教学效能的突破性提升。
最好的校长是在自己的
科学体系里“长”出来的校长
谈及民办学校的长远发展,徐启建院长斩钉截铁:“如果把办学校比作盖大楼,科学体系就是地基+脚手架,校长则是按图纸执行的工程师。没有好的地基和脚手架,再牛的工程师也盖不起漂亮的高楼;没有好的工程师,再好的设计也可能变成烂尾楼,两者必须同频共振。”
好的校长都有两个显性特征。第一是学习力,能接受并吸收先进的理念,爱读书、爱思考,真正理解科学办学的内涵,能明白学校的问题所在和解决问题的模型运作原理,才能够把科学理念转化为办学认知。
但光会学习还不够,还要具备执行力。一个人再会读书会学习,如果只是纸上谈兵,也绝对没办法带领学校做出实绩。所以做校长必须要行动力强,有坚定的目标感,像许多人会有畏难情绪,时常陷入自我设限的陷阱里,天花板低,要当好民办学校的校长,必须勇于突破。
“其实,民办学校的好校长不是‘挖’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比如校长会的科学体系托管模式,就像给树苗搭建‘生长支架’,先注入科学体系的‘营养液’,从教师到中层再到校长,层层植入理念
—课程—运营的系统思维。”
徐院长特别强调了组织支撑的重要性:“民办校起步期就像幼苗期,靠校长单打独斗风险极高。校长会自己托管办学校一直是团队+科学体系模式,本质是让科学体系成为组织基因——我们派驻的不是某个校长,而是整个管理团队,而植入的则是一套科学办学体系,带着操作指南,帮学校从幼苗长成大树,又或者走出低谷再创新奇迹。”
“当然,做民营企业的董事长,如果是有比较多的企业管理经验,又能比较强地去理解教育的特性,并慧眼识珠选出满足以上两种特质的校长,结合起来也可以启动,但是千万要注意别单纯用企业思维去经营学校,忽略了学校教育的特性,那会出更大的问题。”
从教育发展规律来看,民办教育粗放型发展的政策红利期已然终结。在当前深度竞争的教育生态中,民办与公办学校的系统性内卷已成新常态。民办学校不仅承载着万千家庭的教育选择权,更凝聚着千万级的社会资本投入。
倘若因管理失序导致办学效能崩塌,既是对教育资源的低效损耗,更是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失职。反之,当通过科学治理体系培育出深谙教育规律、具备系统建构能力的管理团队,民办学校便能成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积极增量——这不仅是办学主体的生存智慧,更是民办教育承担社会责任的应然路径!
前一篇:民办学校“风水觉醒”
后一篇:校长治校的七大“死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