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教育难题,一位教育局长的“九破九立”
(2025-08-27 17:18: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面对教育难题,一位教育局长的“九破九立”
审视当下,教育发展已进入爬坡过坎的攻坚期、摸石过河的深水区,沉疴积弊亟待破除,崭新格局亟待构建。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种“革故鼎新、破旧立新”的哲思,为今天的教育变革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破”,当如壮士断腕,我们需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坚决破除固有的思维定式、滞后的管理模式;“立”,应似凤凰涅槃,当怀“弄潮敢向浪头立”的志向,坚决立起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治理体系,唯有深悟“破而后立,晓喻新生”之道,方能于变局中育新机、于挑战中开新局。
一
撕破“官位思维”的功利面目,树立“育人初心”的博大情怀
目前火遍全国的“苏超”联赛,一群由学生、职工、外卖小哥组成的草根队伍,踢出了足球的热情与震撼。业余队踢哭球迷,职业队踢笑对手,这群免费踢球的“草根队”,相较于动辄年薪上千万的“海参队”,靠的是什么?我想,他们靠的是对足球纯粹的热爱,靠的是不问功利的投入,靠的是城市力量的凝聚!这正是我们教育最需要的精神内核。“老”校长们,要问一问自己:我们心中,是否燃烧着那份对教育的纯粹热爱?是否记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新”校长们,要问一问自己,当校长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为了权力、还是为了利益?是为了面子、还是为了价值?
校长千万不能热衷于“官样文章”,心思“不在课堂”;千万不能为了追求“位子、帽子”,淡忘了“里子、孩子”,要撕掉“官帽子”的标签,回归“教书匠”的本真,不能用椅子照耀名字,要用名字照耀位子。要甘坐“冷板凳”,要勇当“领头羊”。校长的肩膀能扛起多大责任,学校就能抵达多远的未来。我们要学习这种“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担当、示范引领,用“始终在一线”的实干,立起“什么是榜样”的标杆。只有这样,队伍才能有“向我看齐”的干劲,事业才能有“一呼百应”的底气。
二
攻破“躺平佛系”的慵懒积习,站立“45°向上”的队伍姿态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一扇窗破了不补,整栋楼的窗都会被砸烂。当前教育系统中,少数人抱着“躺平佛系”的心态,就如那扇“破窗”,若不“即破即补”,就会侵蚀整个队伍的斗志。
躺平佛系,有的是教师自身问题,但更多的是学校管理问题,普遍存在“三种现象”:刚性管理不够。有的学校对教师迟到早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教师课堂照本宣科、混时间“束手无策”,有的教师对局里部署、学校安排的中心工作、重点任务“爱理不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差不多。柔性关怀不足。有的学校评优评先“唯荣誉、唯证书、唯论文”,忽视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中的默默付出,对长期超负荷工作的教师缺乏心理疏导,对生活困难的教师没有及时伸出援手。弹性发展不强,教师成长“一刀切”,不管是新教师“站稳讲台”,还是骨干教师“突破瓶颈”,都一视同仁、一把尺子,“差异化成长”沦为空谈。
教育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90度的“内卷”不可取,它消耗的是师生的元气;0度的“躺平”更可怕,它消磨的是事业的根基。我们要的是集体45度向上的奋进姿态,这个角度,比“躺平”多一分进取,比“内卷”多一分从容;既需要校长们率先垂范、更需要勇于破除“三种现象”:多一点刚性管理,教师的常规管理、教学实绩、参与中心工作情况,与教师职称晋升、津贴分配、岗位变动及教师外出培训直接相关;多一点柔性关怀,超负荷工作时的减压活动;生日节庆时的一束鲜花、一块蛋糕;获得荣誉时的即时奖励,学校要建立合理的表彰机制,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好教师是托举起来的;多一点弹性培养,学校与教师共同制定个性化发展计划,包括短期、长期目标,给优秀老师要多搭梯子、铺路子,按需匹配培训、导师、经费等资源,千里马不常有,但是我们要做常有的伯乐。
三
勇破“教师主讲”的职业陋习,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改范式
小学语文有这样一篇课文——《天鹅的故事》,讲述一群天鹅为了生存,用身体反复扑打冰面,寻找冰下食物的故事。课堂上的“教师主讲”霸权,就是那层阻碍学生成长的“厚冰”,如果不打破这层厚冰,说得严重点,我们的质量就“上”不上去、教育就“活”不下去,校长必须要做课堂的“破冰勇士”、为生存而“战”。
校长们要扪心自问:你推动课改,决心大不大?你直面问题,勇气足不足?你听课评课、参与备课,是蜻蜓点水还是有始有终?你带头教学、上示范课,腰杆子直不直?你给教师赋能,举措实不实?你评价课堂,含金量高不高?老师们要扪心自问:你有多久没写触动心灵的教学反思了?你有多久没认真工整地板书了?你有多久没有完整读完一本教育专著了?你的课堂提问,覆盖了多少学生?你的点拨是精心设计的启发,还是浮光掠影的点缀?你的课堂是一张PPT讲到底的“满堂灌”,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百花园”?这里有几个硬性要求:建强学科组,建强年级组,建强备课组,教研员上示范课,要成为常态;校长上课,也要对教师开放。
四
打破“批量生产”的固化枷锁,创立“因材施教”的适合路径
“千校一面、万生一模”的流水线式培养,是对生命独特性的漠视。我们要有“司马光砸缸”的智慧和勇气,当年,司马光砸的是困住同伴的“有形之缸”,今天我们要砸的,是困住学生发展的“无形之缸”。这份“砸缸”的勇气,不是否定秩序,而是拒绝僵化;不是打破规则,而是冲破束缚——正如司马光砸缸是为了“救人”,我们打破陈规是为了“育人”,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被框定的水缸”里跳出来,在广阔天地里舒展成长、绽放光芒。
我们要勇敢举起“尊重差异”的石头,砸向“唯分数论”的枷锁,砸出“各美其美”的成长通道。探索构建“基础+拓展+特长”的分层培养机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奔跑,在优势领域里绽放光彩。要勇敢举起“实践创新”的石头,砸向“纸上谈兵”的桎梏,砸出“知行合一”的成长沃土。探索构建课内外、校内外一体衔接的学习机制,让学生在课堂中习得知识,在社团中巩固提升,在研学中迁移运用。要勇敢举起“全面发展”的石头,砸向“学科独大”的壁垒,砸出“五育融合”的成长空间。探索构建“学科渗透+活动融合+评价引领”的协同育人机制,让知识学习与品德养成、体质提升、审美培育、劳动实践同频共振、互补反哺。
五
击破“粗放管理”的盲动思维,建立“精细赋能”的治理体系
管理的粗放,是质量提升的最大短板。要向日本“7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的精益理念学习,把精细化管理穿透到校园的每一个神经末梢。
穿透学生书包和课桌:查整洁不整洁、查负担重不重(学习内容是否精选、数量是否合理)。穿透到学生作业:教科研部要设计好区级层面作业库,加强过程性分析与反馈,把好设计关、时长关、效果关。穿透到学生宿舍:落实“鞋跟一条线、牙刷一方向、被褥见棱角”的内务标准,于细微处培养习惯和品质。穿透到校园大门:严查手机、刀具等违禁物品,特别要深刻认识手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学习专注力的严重危害。穿透到厕所管理:“小厕所”折射“大管理”,厕所都管不好,学校肯定好不了。这些要求既不是“小题大做”,也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培养“事事有标准”的习惯、锤炼“事事见真章”的品格。
六
打破“制度空转”的运行乱象,建立“闭环运行”的规则体系
鸡蛋从内部打破是新生,从外部打破是食物;制度若空转,就像从外部打破的鸡蛋,看似完整,实则没有生命力。当前,有的学校“不建制度乱作为”(部分领域制度缺失,管理凭感觉、靠经验),有的“制度不全难作为”(制度陈旧、脱离实际、相互打架、可操作性差),有的“有制度不执行假作为”(制度挂在墙上、说在嘴上、就是落不到行动上),导致工作没有章法、没有体系,像“铜匠的担子——挑到哪响到哪”。
整体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体系制度的建设关乎治理,正如,当一个水池的水位下降时,所有的鱼都会挤在一起,互相碰撞、互相埋怨,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哪条鱼多喝了一口水,而在于水池本身。我们必须从内部发力,做到“双规”:规则健全、规范执行。要“破旧立新”,就是要把墙上那些“十年前的制度”清掉、废除,构建系统化、全流程的学校运行体系,让制度管用、好用。要“破虚立实”,就是要少些定性的正确废话,多一些量化的具体招数;少一些“原则性表述”,多一些“操作性细则”。要“破繁立简”,就是要把制度变成清单,制度文本清晰明了,操作流程简便易行,责任主体明确具体。规则和制度不是“挂在墙上的纸”,而是长牙、带电的“硬杠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一旦定下来,绝不在制度执行上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
七
冲破“上热下冷”的低效局面,确立“有令必行”的落实机制
“破釜沉舟”的典故告诉我们:没有背水一战的决心,哪来绝处逢生的胜利。当前,执行中的“梗阻”让人痛心:有的“不推不动”,有的“不催不办”,有的“不温不火”,导致工作表面落实、虚假落实、衰减落实,就像“传话筒”,传到最后只剩下了“杂音”。我们必须拿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向“执行梗阻”宣战,向“落实温差”开刀,向“虚假作为”亮剑。
执行力是一把手工程,关键在率先垂范,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工作中,要做到“三个一”:一马当先,校长带头干,主任跟着干,老师学着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领一级干,做到有召必应、有文必践、有诺必果、有过必改。一抓到底,发扬“钉钉子”精神,对重点工作、难点问题,要扭住不放、穿透到底,做到一环套一环、一步跟一步,避免“虎头”式的开头热、后续冷,防止“鸡肚”式的中段小、梗阻多,杜绝“蛇尾”式的收尾潦草、半途而废。一丝不苟,不能满足于做过了、差不多,而要追求做好了、做出彩,让优秀成为习惯,做到任何一项策划都有聚焦意识,任何一项活动都有设计意识,任何一项创新都有突破意识。
八
戳破“虚假热闹”的浮华泡沫,树立“求真求实”的教研标杆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虚假教研,就是“心中贼”,教研员“一研了之”“水过地皮湿”,校长“等靠要”,老师“研教两张皮”,所以说,我们的教研看似热热闹闹,实则价值不大。我觉得,应对“假”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真”。
要真研,就是要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问题真解决,坚持小切口、微研究,一年扎扎实实解决几个关键问题,积小胜为大胜,通过“靶向指导+实战研磨”注入专业动能。要真训,培训拒绝走过场,无论是外出培训、区内培训还是校本培训,要从需求调研、课程设计、专家遴选、过程管理到效果评估,精心组织、形成闭环,确保学有所获、学以致用。要真改,发现问题立刻调整,不能把“研训记录”当成“成绩单”,把“研讨共识”当成“终点站”,研训不是终点,立行立改、见行见效才是关键。
九
突破“师德虚化”的认知误区,筑牢“德润课堂”的育人根基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强调“知行合一”,师德最忌讳的就是“伪”,嘴上说着“关爱学生”,行动上却对学生冷言冷语;墙上挂着“教书育人”,私底下却只盯着分数不讲情义;课上宣称“平等对待”,暗地里却对打招呼、有关系的学生特殊关照;有的学校每年都开师德师风大会,但都是“一开了之”;有的学校每年都签订师德承诺书,但都是“一签了之”;有的学校每年都进行师德行为排查,但都是“一查了之”。这就好比建房子,只搭脚手架,不砌承重墙,看似有形,实则空虚。
秋季学期开始,我们要实行“两种评价”:学生评老师、家长评老师。学生评老师,不仅看“知识讲得清不清”,更看“课堂有没有意思”;不仅看“作业布置多不多”,更看“题目设计巧不巧”;不仅看“批评严厉不严厉”,更看“鼓励真诚不真诚”……学生评价结果刚性运用,直接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挂钩。家长评老师,不仅看“成绩涨没涨”,更看“孩子习惯好不好”;不仅看“家校沟通勤不勤”,更看“指导方法实不实”;不仅看“对孩子凶不凶”,更看“爱生的心真不真”……家长评价结果通报至教师,立行立改、即知即改。总之一句话:就是不仅看“显性结果”,更重“隐性过程”;不仅看“形式表现”,更重“内核温度”,目的就是让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的阳光照亮教育的阴暗面、潜藏面,倒逼老师“做一个让学生、让家长瞧得起的老师”。
九破九立,是宣言书,也是动员令!“九破九立”破的是陈规陋习、立的是育人根基,破的是短期功利、立的是长远大计,让我们坚定“破”的勇气、涵养“立”的智慧,用“久久为功”的定力,破除坚冰、立起新柱、激活全盘,奋力打造“全省领先、人民满意”的姜堰教育金品牌!
后一篇:新教师需熟悉的六大教育经典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