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者平衡身心的7个习惯

标签:
育儿 |
分类: 杂谈 |
学校管理者平衡身心的7个习惯
暑假即将过半。
在教育+AI急剧变革时代,太多学校管理者无暇休整,身处多重角色与使命交错和各种冲突,在“既要、又要、还要”中承受高强度决策、人际压力、持续创新的挑战。
肩上压着整个学校的重量,唯有学会平衡身心,才能稳住心神,在复杂现实面前做出判断。不妨从假期开始养成7个习惯,固心稳神,充沛能量。
慢跑:积蓄身心能量之源
慢跑不仅提升心脏机能和肺活量,促进供血,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强免疫力和自愈力,还能修复人的能量级别和情绪,令人头脑敏捷,无疑是最适合学校管理者的轻量运动。
慢跑的养成需要心态平和,顺势而为:
1.提前把跑鞋、臂包、运动手表、运动耳机等配套放在床头,早上醒来方便穿。
2.跑不动就慢慢走,跟着感觉,能跑多少是多少,不气馁,不在乎速度和距离,哪怕跑几分钟,也是进步。
3.循序渐进,不要一来就高歌猛进,设置一个小目标,每天定时慢跑5-10分钟,坚持一周,慢慢增加时间和距离,自然而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4.逐渐调整为跑一休一(一周三次),每次半个小时+,既有一定挑战性,又不至过度疲劳(身体明显不适就不要跑了)。
5.将跑步与快乐联系起来,找到一条优美路线并经常变换,穿漂亮的跑步衫,与朋友一起跑,听最爱听的音乐......推荐村上春树《当我跑步时我在想什么》。
人生和教育,都是底蕴和价值观的长跑。身体的强健才能撑得起精神的强健,形成一种高能量场,并在举手投足一笑一颦中传递给师生。
正念:找回自我觉察和平静
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正念课程”,缓解孩子的压力和焦虑,改善情绪和心理韧性。正念强调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关注当下,觉察身体的感觉、情绪、思维,适合学校管理者每天花10多分钟来一段,不理会脑子里芜杂的念头,像一只蝴蝶停在一朵花上。
练习时,《breathe呼吸:与自己的深度关系》一书建议默念三字诀:松、定、觉。
松——身体紧了,就松开。找到温暖、避风的静默空间,播放舒缓的古典乐,用舒适的姿势坐好,既不松懈,也不僵直。保持稳定和清醒,扫描身体是否有紧绷感,紧张、疼痛;停止对抗心、分别心和自我攻击,放下我执和抓取,通过一次呼气放松下来。
定——专注呼吸,感受空气波动进入鼻腔及胸腔,跟随观察。无论身体哪里感觉到呼吸,都专注享受。发现紧张的区域,通过呼吸来释放。只是知道自己在呼吸,就能清理、拿出和放下。
觉——企图心不要太重,顺其自然,不用力、不控制、不评判,只是旁观。如果分心了,自然地回来,把你认为对的想法,宏大愿望以及没做好的统统放下,在觉察中,让意识的“光”冲刷这些念头。
也可以将“松、定、觉”三字用于日常,一边聊天,一边观察。在高兴、舒服、生气或悲伤的时候提醒自己,观察身体松紧,情绪状态和思维方式。
静观:将负面情绪调整过来
学校管理者的情绪堪称晴雨表,没有哪位管理者真心希望整个团队都在自己的情绪高压下开展工作。压得住自己的火,才能稳得住师生的心。情绪不会从真空中消失,需要静观,将情绪的破坏性转化为认知的澄明,如大禹治水,从堵到疏。
对照霍金斯情绪能量表,看自己处于哪一个层级,尊重感受,并按步骤做好情绪调整练习:
——暂停。意识到情绪出现,即使在重要场合或者激烈冲突的环境,也要给自己12秒暂停时间,接纳情绪。一旦熬过了,人就会处于一种相对平静理智的状态。
——回溯。再回到刚才那个恐慌而崩溃的内在,做一次深呼吸,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每一次觉察,都会回归身体中心,不被惊涛骇浪卷走。
——识别。给情绪命名:我很难过/愤怒/悲伤/羞耻/委屈/焦虑/孤单/紧张/兴奋。命名之后,才更清楚发生了什么。
——关注身体的感受,哪里不舒服,抚摸它、接纳它、静静看它,允许它存在,对它说:谢谢你的到来,我在这里陪着你。
专注:时间和能量的精准投放
教育管理者是学校发展的谋划者、设计者和决策者,必须胸怀目标,把能量精准投放在战略规划上,不被“兔子”挡了视线,乱了阵脚,偏了方向。有了目标,还要像庖丁一样拆解目标,步步为营。
永远不会有足够时间把所有事情做好,训练专注力,形成要事第一的习惯尤为重要。每天记录自己的工作时间与事项并做经常性评估,通过四象限分类审视自己在轻重缓急方面是否妥当,工作重心的把握是否准确,时间的分配是否合理。
最重要的是,紧抓四个原则和三项能力:
四个原则:识别最具价值的问题核心,找到牵引“牛鼻子”,切分足够细的时间颗粒,用好团队成员的优势潜能。
三项能力:从战术管理走向战略规划;从资源寻找走向资源优化,包括价值重构,结构重组,机制创新;从外延式扩张走向内生性发展的文化引领。
平静里有专注,专注里有细节,细节处有丰盛,丰盛处有创新。拥有专注的能力,就可以减少能量消耗,最大化利用当下时间的价值,笃定地打穿一件事。
阅读:提升认知,收获“内心澄明”
深度阅读是补充能量一种极好方式,决定着学校管理者诠释教育内涵的水准,主导学校发展的格局。
一些教育专业知识,能揭示教育基本规律以及让我们从困惑走向惊喜的概念阐述,或者经过时间验证的经典好书,都值得深度阅读,令认知更清晰、决策更准确、情绪更稳定。
1.关于带队,如何化解团队矛盾,激发工作激情,如何高效沟通,建立信任和安全感......读这类书以更好地凝聚人心,办一所好学校。
2.关于管事,学校如何高效运转,怎么把钱花在离学生最近之处,有限的时间精力怎么安排,安全风险怎么防控,如何用好大数据做决策......
3.关于方向,未来学校什么样,未来人才核心竞争力如何,好的课堂课程长什么样,信息技术怎么落地......看见教育本质与变革趋势。
4.关于洞察,如何收集分析有用信息,从一堆现象中提取真问题,在概念的迷雾中触摸底层逻辑。
5.关于自己,如何处理压力,保持学习状态,如何自我反思与觉察,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清醒。
沟通:在关系中获得精神滋养
三国的程普说:“与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高质量的关系,如沐春风。
关系的建立来源于情感、需求以及价值认同。在学校,低段孩子天真烂漫,高段学生青春洋溢,青年教师热情蓬勃,资深教师深邃质朴,中层干部勇毅果敢身披混天绫脚踩风火轮......汇成了一股巨大能量,与他们展开心灵的沟通,就可以获得能量滋养。
1.善用移情式沟通。充分理解和尊重,认真聆听并精确说出对方的切身感受,看见一个个真实的人——他不是“张老师”或“李主任”,而是那个会累、会笑、有想法、有情绪的具体的人。
2.常用非正式沟通。摘下管理者面具,随机射出一条抛物线,每周抽一点时间去教师办公室、教室外、食堂、操场转转,跟师生打招呼,闲聊,于各种教育的侧面展开思维碰撞,催生新的可能性。发现问题或听到建议,能当场解决的立刻表态,不能的记下来跟进。
3.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出现分歧或冲突,先创造一个安全和私密环境,搭桥而不是砌墙,允许双方表达真实感受,先直面情绪,再聚焦问题。
当沟通不再是信息传递和威权压制,而是滋养人心、凝聚团队,创造新的生命力,就创生了一个丰沃的情感能量场。
跨界:换个姿势与世界对接
未来学校边界不断拓宽,学校管理者要做不循环的人,保持好奇心,不拒绝意外,主动跳出教育圈,像50多岁的堂吉诃德一样骑着一匹老马提着一支破长矛去挑战世界的常态,生长无限可能。
1.参访知名企业并迁移运用先进经验。利用寒暑假参访互联网大厂和科技企业,学习先进理念,包括一些知名商超比如胖东来和惠又多都能提供诸多借鉴——勇敢超越工具理性,将“人”放在第一位,海量优质商品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符合人性的场景布局和体验设计,全力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短平快的反馈机制......这些丰富的元素能够为学校管理者提供变革的灵感和契机。
2.每周坚持做一件跳出舒适区的小事。与非教育圈友人小聚,了解工作细节,体验不同行业运行规则和智慧;接受一些非教育类任务,把自己扔进一个陌生逆境,让大脑建立新的联结;主持一场非教育类会议,听一位跨领域专家的讲座;学一个与教育无关的新技能,玩转一个新工具,写一篇不同风格的文章;尝试用三种角度分析近期发生的商业、社会新闻或公共事件;寻一条陌生街道回家......
换个姿势与世界对接,撑一叶扁舟逆流而上,纵有惊涛拍面依然心怀喜悦。找新解法,连新资源,让新鲜的刺激冲击生活与工作惯性,于是尘埃洗净,神清气爽,将一所学校带向更高远辽阔之境。
后一篇:在传统与未来之间架设教育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