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小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2025-07-25 15:06:46)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案
中小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朱斌 
这是一位教育者以手艺人方式搭建的主题式知识分享公益平台,致力于让学习成为我们益伴终身的趣事!

最近,我研读了王天蓉老师主持的“问题化学习”项目成果,读了王老师领衔写的几本书,比如《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第二版)》。

王天蓉老师团队对“问题化学习”20多年研究发现:提问力并非天赋,而是可教、可学、可生长的核心素养。

借鉴其“问题化学习”"理念,我梳理出“提问力”培养四步法,力求让每个学生成为敢问、愿问、会问、善问的思考者。




第一步:破冰“敢问”——营造安全提问的土壤

曾在苏州冷泉港亚洲DNA学习中心任教学总监的杰西卡博士,参与过有史以来最大的国际科学项目“人类基因组计划”,她在一次接受微信公众号“外滩教育”采访时说,让中国学生提问是她教学中遇到的最大挑战。

在杰西卡博士看来,中国学生不喜欢提问,是因为缺少相关的训练。

为什么中国学生不喜欢提问?

怕出错被笑话、怕问题“太傻”、怕耽误课堂进度、习惯了被动接受……这些无形的墙,堵住了思考的通道。

让学生敢于提问,打造“提问无错”的文化氛围是第一步。可以尝试做四件事情:

1.师生共订《提问公约》,张贴在教室里

开学初,师生共同制定课堂提问规则:

“每一个问题都值得被尊重!”

“提问无对错,思考无禁区!”

“提问比答案更珍贵!”

“勇敢亮出你的‘?’,那是智慧的火花!”

“认真倾听伙伴的问题,是学习的开始。” 

“勇敢举手的小问号最闪亮!”(适合小学生)

……

2.珍视“原生问题”,延迟评价

学生最初提出的、可能零散、浅显甚至偏离主题的问题,教师首要回应是真诚的认同,而非立刻评判对错。

比如,教师可以说:“谢谢你提出了这个问题!它让我们注意到一个有趣的观察,或一个大家可能忽略的点。”

3.包容“派生问题”,留出空间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生发的、看似与主题关联不大的问题,同样值得教师欣赏和肯定,保护学生好奇心比完成预设教案更重要。

此时,教师可以说:“你的这个想法很有价值或有创意!虽然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可以把它记入‘问题银行’,课后或下次课再探讨。” 班级设置一个“问题银行”(实体或在线文档),让所有问题都有归宿。

对学生提出的明显错误的问题(如"长方形是特殊的圆吗?"),教师可以这样引导:“你的想法很特别,能说说为什么这样想吗?”

4.设置“安全提问通道”

教师可在教室某一角落放置一个“问题漂流瓶”(提问箱),或建立一个班级共享电子文档,让内向学生可随时投递疑问;也可为胆怯学生配对信任伙伴,共同完善问题后再提出。




第二步:激发“愿问”——让提问被看见、被喝彩

当安全感建立后,如何让学生乐于提问?需要建立积极的动力系统,即设计看得见的激励机制,让提问成为学生值得骄傲的“勋章”。

1.课堂即时激励

小学生提问后,同组成员可用彩色笔在学习单上该问题旁画五角星()表示认可,规定每人每课有1-3颗“星权”,投给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初中生提问后,同组成员也可用不同颜色笔在问题记录单上为自己欣赏的问题画星,并标注亮点(如“有深度”、“很独特”、“引发思考”等)。

课堂小组讨论后,推选本组1-2个“最有价值问题”写在黑板“金问号区”或教室里专门辟出一块“问题英雄榜”,标注提问者学号或姓名(如:3组-王小明),让提问者获得公开认可。

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随身携带创意小贴纸,即时奖励敢于提问、问题有亮点的学生。

2.课后延伸展示

在教室外走廊或学校公共区域开辟“奇思妙问”专栏,每周精选各班好问题(注明班级、姓名)进行展示,接受全校师生“点赞”或评论,让提问的影响力超越班级。

每周评选“最具勇气提问奖”、“最有深度问题奖”、“最佳问题引发者奖”等,在班会或升旗仪式上表彰,颁发小证书或担任“一日提问小导师”。

3.积分成长体系

设计简单的“提问积分卡”,建立班级“问题银行”,记录提问次数和质量(自评+小组评+师评),累积积分可兑换“图书借阅特权”、“与校长共进午餐”等独特奖励。

明确课堂探究的起点来自学生问题(特别是“金问号”问题),定期从“问题银行”中抽取问题作为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PBL)的主题,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疑问驱动了真实的学习进程。

当学生的提问被同伴认可、被老师珍视、甚至被全校“围观”,那份成就感将内化为持续提问的强大动力!




第三步:赋能“会问”——掌握提问的“金钥匙”

敢问、愿问是前提,会问才是核心能力。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结构化工具,让学生从“乱问”到“巧问”。

如何为学生搭建阶梯式提问方法支架?“学为中心”课共体有一些做法供大家参照:

1.基础工具:掌握“五何”分类法(通适性强)

“五何”分类法是由华东师大祝智庭教授提出的,他在麦卡锡“四何”(是何、为何、如何、若何)问题分类法的基础上,引入了“由何”(Where/When/Who)维度,形成了更完整的“五何”框架。

这一分类法不仅丰富了问题类型,还强化了问题与情境的关联性,为教学设计和学生思维培养提供了系统性工具。

我简要介绍一下“五何”问题分类法的具体内容:

(1)是何(What):问事实、要素、定义。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什么?”“光合作用的原料有哪些?”

这类问题属于低阶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基础认知,答案通常明确且可通过检索直接获取。

(2)为何(Why):问原因、目的、意义。例如“为什么树叶秋天变黄?”“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目的是什么?”

这类问题涉及分析推理,需通过资料整合或实验验证解答。

(3)如何 (How): 问方法、过程、状态。例如“三步上篮的动作要领是什么?” “如何调出理想的翠绿色?”

这类问题能引导策略性思考,需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若何(If):问条件变化、假设、可能性。例如“如果这个地区持续干旱,会有什么后果?” “如果朋友考试作弊向你求助,你会怎么办?”

这类问题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强调迁移与创新,答案具开放性和多元性。

(5)由何(Where/When/Who):问背景、来源、条件。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背景是什么?”“由居民反对焚烧厂,联想到哪些环保措施?”

这类问题是由祝智庭教授新增的,目的是建立问题与情境的关联,强化学习的现实根基。

建议一线老师在平日课堂实践中,制作一份“五何”问题卡片,学习新内容时,让学生抽取一张“五何”卡片,并据此角度提问,教师有意强化引导,比如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为何’类问题,提得好!”

2.进阶工具:运用“三维六向”提问法(提升思维深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一个知识点,从三个维度、六个方向拓展提问:

维度一:纵深探究(纵向)

(1)向上溯源:为什么? (根本原因/原理) 例如“为什么三角形内角和一定是180度?”

(2)向下推演:会怎样? (结果/影响) 例如“如果全球变暖持续,极地生态系统会怎样?”

维度二:关联比较(横向)

(1)向内求同:相同点? (共性/规律) 例如“比较这两首边塞诗,在情感基调上有何共同点?”

(2)向外求异:不同点? (差异/特性) 例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有何本质区别?”

维度三:突破创造(多向)

(1)向前创新:还能怎样? (替代方案/优化) 例如“除了用网格法,还能怎样估算这片树叶的面积?”

(2)向后反思:只能这样? (质疑/批判) 例如“这个历史结论是否绝对正确?有没有被忽略的视角?”

建议一线教师在平日课堂实践上,设计“问题网格”学习单,将三维六向作为坐标轴,引导学生针对知识点在网格中进行填空式提问。

3.高阶工具:构建“问题思维导图”(整合系统思维)

适用于单元复习或项目式学习,以单元主题/核心概念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五何”、“三维六向”等方法,辐射状提出多层次、多角度的问题,并用线条标明问题间的逻辑关系(因果、并列、递进等),形成一张动态可视化的“问题网”。

以小学科学《生态系统》单元为例,我们可以绘制这样一张问题网:

中心:生态系统

分支1:【是何】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有哪些?(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

分支2:【为何】为什么说食物链和食物网很重要?(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分支3:【如何】如何判断一个生态系统是否健康?(生物多样性、稳定性)

分支4:【若何】如果某个关键物种(如狼)灭绝了,草原生态系统会怎样?(连锁反应)

分支5:【比较】森林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主要区别在哪里?

分支6:【应用】我们能为保护校园小池塘生态系统做些什么?

建议一线教师在预学阶段或单元起始课上,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尝试绘制单元问题思维导图,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并优化。




第四步:锤炼“善问”——在真实课堂中实践与升华

“善问”是学生提问能力的最高境界,它体现在能聚焦核心、深度追问、系统建构与反思优化。

1.聚焦核心,锚定关键

面对预学或课堂生成的大量问题(起点问题),教师要利用问题归类图、投票、思维导图等工具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归类、合并。

师生要经常一起辨析:哪个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它能否串联起主要知识、引发深度探究?

例如:数学课《圆的面积》,学生预学问题有:“圆面积公式是什么?”、“怎么推导出来的?”、“为什么是πr²?”、“生活中怎么算井盖面积?”、“和长方形面积公式有关系吗?”。

师生共同聚焦核心驱动问题:“圆面积公式πr²究竟是如何被发现和证明的?它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数学思想?”

2.深度追问,挑战思维

教师鼓励学生对初步的答案、结论、解决方案不断追问:

“这个结论一定成立吗?有没有反例?”

“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充分吗?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这个解决方案是最优的吗?有没有更简单/更有效/更环保的方法?”

“解决了这个问题,又引发了什么新的疑问?”

例如:语文课《孔乙己》讨论“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学生A:因为社会冷漠。

教师/同伴追问:“社会为什么对他冷漠?仅仅是因为他穷吗?他身上有没有不被接纳的其他特质?”

学生B:因为科举制度毒害。

追问:“科举制度毒害了所有读书人吗?为什么孔乙己特别惨?他自身有责任吗?体现在哪里?”

3.建构逻辑框架,优化问题系统

在解决核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梳理所提问题的内在逻辑,形成清晰的问题链(如:现象->原因->关键因素->解决方案->评估反思)或问题网。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我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顺序合理吗?有没有遗漏关键环节?问题之间的衔接紧密吗?”

例如,初中历史《鸦片战争》: 围绕核心问题“中国为什么会战败?”,小组构建问题链:

(现象) 中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具体如何?(船舰、火炮、兵力、战术)

(原因) 造成这种力量悬殊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科技水平、经济制度、政治体制、思想观念)

(关键) 哪个因素是最根本的?为什么?(重点分析制度僵化与思想封闭)

(引申) 这场战败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哪些连锁反应?(社会性质变化、救亡图存运动兴起)

4.反思提问过程,实现元认知提升

课堂尾声或学习任务后,教师可以利用“提问反思日记”、“提问能力自评表”(包含敢问、会问、善问等维度)等工具引导学生回顾反思:

“这节课/这个任务,我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我是如何想到这些问题的?(用了哪种提问方法?)”

“哪个问题对理解帮助最大?为什么?”

“下次提问,我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好?(更聚焦?更深入?逻辑更清晰?)”

5.巧用“小助教”,生生互助进阶

培养班级“提问小助教”,在预习、小组讨论中发挥组织作用:

(1)课前收集、梳理组员问题;

(2)组织组员运用提问方法进行头脑风暴;

(3)在讨论中引导同伴深入追问(“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想吗?”、“这个观点有证据支持吗?”);

(4)向老师反馈小组讨论中的共性问题和亮点问题。

小助教的成长本身也是“善问”的典范,并带动全班氛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王天蓉老师团队的“问题化学习”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从营造安全氛围让学生“敢问”,到建立激励机制让学生“愿问”,再到提供方法支架让学生“会问”,最终在课堂实战中锤炼学生“善问”——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能力生长过程。

当我们不再满足于课堂表面的安静,当我们致力于拆除学生心中的藩篱,赋予他们提问的勇气、方法与智慧,教室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思维流淌、质疑交锋、探索不息的生命场域。

那些曾经被压抑的“?”,终将汇聚成推动认知深化的磅礴力量,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自己学习航程的勇敢提问者和主动探索者。

培养提问力,就是播下独立思考与终身学习的种子。终有一天,这片种子将破土而出,长成一片不惧风雨、生机勃勃的智慧森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