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与未来之间架设教育的桥梁
(2025-07-25 17:18:2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在传统与未来之间架设教育的桥梁
长期的校园生活让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育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既源于对教育本质的坚守,也离不开对变革的积极拥抱。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需要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平衡,以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王英杰教授主编的《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正是这样一部将历史厚度与未来眼光完美熔铸一炉的力作。它不仅是顾明远先生七十年教育智慧的集大成者,更是一面清晰映照中国教育现代化历程的明镜。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之中,顾先生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澈的泉水,既涤荡着教育功利化带来的尘埃,又滋养灌溉着未来教育的田野,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叩问教育本质:从“工具理性”到“生命自觉”
翻开这本书的首章《教育的本质、价值与目的》,其中顾明远先生明确指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本质在于唤醒人的主体性。这一论断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直指当下教育存在的痛点。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与裹挟下,许多学校的教育逐渐偏离了正轨,将学生异化为“知识容器”。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每天奔波于各种课程和作业之间,机械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被忽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而顾先生却始终强调,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塑造“标准件”,而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完整的人。这一理念让我回想起在学校开展的一次课程改革尝试。我们将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教室改造为学科功能室、学习社区。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曾经在传统课堂上沉默寡言、对学习缺乏热情的学生,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积极参与到课程的选择和学习中,主动探索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那些曾被分数压抑的生命力竟如春苗般蓬勃生长。
书中对教育价值的论述更具深意。顾先生以“文化三观”(物质观、运动观、相对观)为经纬,深入揭示了教育与文化传承的血脉联系,这部分内容在书中第十章有详细的阐述。他警示道,割裂传统的教育改革如同无根之木,终将枯萎。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些教育改革盲目照搬西方教育模式,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顾先生的智慧在于,他既反对泥古不化,一味地固守传统而拒绝创新;也警惕妄自菲薄,对自身文化缺乏自信。他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寻找平衡,这种“守正创新”的立场恰是破解当前文化认同危机的密钥。例如:在美术教育中,我们可以在教授现代艺术技巧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剪纸等艺术形式,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二、重构教育生态:制度革新与观念革命的“双螺旋”
顾明远先生提出,教育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制度创新与观念转变的协同推进。这一“双轮驱动”的主张为我们理解近年来的教育困局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以高考改革为例,高考改革的初衷是选拔更优秀的人才,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的多元化发展,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问题。若仅调整选科模式而忽视社会对“一考定终身”的集体焦虑,只扩大高校自主权却不配套资源公平机制,任何技术层面的修补都难逃“形式大于实质”的宿命。
在社会层面,家长和学生对高考的过度关注使得高考成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唯一目标,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教育资源分配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一些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少数地区和学校,这不仅影响了教育公平,也制约了高考改革的推进。
顾先生对“教育家办学”的呼吁尤具现实意义。在他看来,校长应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非行政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书中更犀利地指出,教师的专业性不应停留于资格认证,而应体现为持续的研究能力。
在实践中,我们学校在管理改革中尝试拆除行政壁垒,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让教师成为课程设计师、学生成长导师。这一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校园里涌动的不再是应付检查的疲惫,而是创造教育的激情。教师们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与学生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我们着力构建“教师成长全景图”,通过开展各种培训、教研活动,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让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专业尊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锚定未来坐标:在技术洪流中坚守教育的人文灯塔
早在20世纪90年代,顾明远先生便极具前瞻性地预言,未来教育将打破班级授课制的时空束缚,走向个性化与终身化。在当今人工智能掀起教育革命浪潮的时代背景下,重读此言更觉振聋发聩。顾先生并非技术悲观主义者,他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但他始终保持清醒,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只是手段,人的发展才是目的。这一观点与我们构建“学习社区”的探索形成了良好的对话。
在技术赋能的背景下,学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与AI结伴走向学习。AI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辅导学习难点,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和学生评价等工作,使面向个体的教育正在变成可见的现实。书中更提出,未来教育的钥匙在于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这一观点与我们的教育实践和探索深度契合。当学生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表、走在个性化的学程上时,我们看到的是每个生命都被装上了发动机,都拥有了自己的跑道,在寻找着自己的节奏。
顾先生早在2010年便强调:“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这种对差异的尊重,恰是破解“内卷”困局的关键。以我们学校的艺术学习社区为例,有一群选择雕塑课程的孩子,他们在学习雕塑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雕塑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重新定义了自己的人生可能。他们在艺术的世界里找到了自信和乐趣,不再盲目地与他人竞争,而是专注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四、教育学的返璞归真:从书斋理论到田野智慧
对于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顾明远先生主张构建“扎根中国大地、服务教育实践”的学科体系。他痛陈当下教育学研究的痼疾,有些研究把教育简化成数据模型,却忘记了教室里跳动的心。在一些教育研究中,过度依赖数据统计和分析,忽视了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师生互动等重要方面,使得教育研究变得冰冷而缺乏温度。更令人深思的是,顾先生提出“教育学的哲社属性论”,强调教育研究需融合哲学思辨与社会科学方法。
这一观点与我校构建的“超学科-融学科-跨学科”十五年一贯制课程体系不谋而合。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们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融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例如:在研究环境保护问题时,我们整合了地理、生物、化学、政治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这些实践都在证明,打破学科壁垒后的教育学,方能真正回应复杂时代的育人需求,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读罢《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箴言与顾明远“教育即唤醒”的理念在我的脑海中交织在一起。两位跨越世纪的教育家都用毕生心血诠释着一个真理:教育不是雕刻冰冷的石像,而是点燃生命的火种。王英杰教授带领团队完成的这项研究不仅系统梳理了顾明远教育思想体系,更搭建起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站在数据时代,面临人工智能的严峻挑战,重读顾明远先生的教育思想,愈发感受到其超越时代的力量。
前一篇:学校管理者平衡身心的7个习惯
后一篇:寻找学校管理变革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