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电诈黑手,仍需久久为功
(2025-07-21 15:07: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斩断电诈黑手,仍需久久为功
鲍志鹏
近日,接连发生国内高考生及高中毕业生疑似被诱骗至缅甸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残酷的个案,撕开了电诈犯罪“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顽固面纱,更暴露出其在全球化和技术迭代背景下惊人的流变性与适应性。
自2023年7月中国与缅甸、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组织部署新一轮声势浩大的打击跨境网赌电诈专项行动以来,已取得非常大的成果。然而,高压之下,电诈犯罪并未销声匿迹,而是开启了危险的“变形记”与“大迁徙”。一方面,犯罪技术手段加速翻新升级。诈骗平台和工具日益多样,诈骗过程呈现出“接触周期长、诈骗环节多、手段多重叠加、跨平台实施”的复杂特点。尤其值得警惕的是,犯罪集团充分利用国内短视频平台及社交媒体精准算法和广泛触达的条件,编织极具迷惑性的“暴富神话”和“高薪陷阱”,对涉世未深、求职心切的年轻群体进行精准“围猎”。陕西高考生失联,很可能就是这种线上“诱捕”模式的残酷注脚。
另一方面,犯罪版图正经历危险扩张与转移。面对中缅严打高压态势,部分之前活跃于缅北、妙瓦底地区的犯罪集团向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回流倒灌”,寻求新的“避风港”。更有甚者,已将触角伸向中东、太平洋岛国等更远区域,试图开辟新的犯罪“飞地”。与此同时,诈骗目标也在悄然变化。由于国内反诈宣传力度加大和民众警惕性提高,加之犯罪成本被推高,部分电诈集团开始不断调整诈骗对象,不断变换犯罪脚本话术,企图逃避打击,增加执法难度。
“百足之虫”何以不死?跨国网赌电诈犯罪为何能在持续高压打击下找到生存空间?其根源深植于三重复杂土壤之中。首先国际犯罪产业链深度固化且灵活。跨国电信网络犯罪已非零星作案,而是形成了从“猪仔”招募贩卖到赃款洗白的完整、严密且高度专业化的上下游产业链。这条“黑色产业链”具有极强的地域转移和模式复制能力。跨国执法打击力度的加大,虽然提升了犯罪难度,但客观上也暂时推高了“猪仔”等“犯罪物料”的“黑市行情”,这种暴利诱惑反而可能刺激犯罪活动在短暂蛰伏后周期性反弹,或加速其向治理更薄弱的新兴地区扩散。
其次,部分东南亚地区治理孱弱形成“犯罪洼地”。缅甸北部长期处于地方武装割据状态,中央政权管控失效,形成事实上的“法外之地”。即便在打击行动后,缅甸东南部如妙瓦底等地区的电诈犯罪活动仍未停止。柬埔寨、泰国等国部分地区也存在监管漏洞或执法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些治理薄弱区域为犯罪集团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与“避风港”。
再次,国内发展不平衡与社会治理短板不容忽视。年轻学生被骗失联事件,投射出我国在快速发展中仍需正视的内部社会治理问题。面对就业机会有限,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平衡,部分青年群体教育文化水平受限,社会经验匮乏,尚未建立起健康、理性的价值观和财富观,易受“一夜暴富”“躺赚高薪”等扭曲价值观的蛊惑。犯罪集团正是精准地利用了这些年轻人的迷茫、焦虑和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将其诱入陷阱。同时,部分网络平台在内容审核、风险预警、用户保护等方面的主体责任落实仍有提升空间,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在国内强监管下向境外不断扩散转移的过程,也说明内部治理的持续强化是遏制犯罪外溢的关键。
莫信街头点石术,谨防网海钓金钩。年轻学生被骗失联之痛,是警钟,更是动员令。根治电诈毒瘤,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国一域之事。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早已超越了一场单纯的国家间执法合作战役。它是一项关乎人民财产安全、社会和谐稳定、青年未来发展的保卫战,更是一场在全球化数字时代重塑健康社会心态、筑牢全民精神防线的重大工程。唯有以持之以恒的精神斩断跨境黑手,以制度铁网封堵犯罪漏洞,以教育之光驱散价值观迷雾,方能从源头上铲除电诈滋生的土壤,让罪恶之手无所遁形,让青春的梦想不再蒙尘,在安全的港湾中扬帆远航。(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南亚问题学者)
多地高中生缅北失联 根治电诈毒瘤仍需久久为功
网传“三名黄冈高中生赴西双版纳后失联”的消息,持续引发关注。其中一名高中生的母亲在网络发布求助视频称,孩子在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前往云南西双版纳,手机最后定位地点位于缅北。对此,湖北警方核查情况发现基本属实,已立案侦查,正全力查找。除湖北外,安徽合肥、陕西汉中也有两起十几岁的孩子,暑假在网上找工,随后疑似在缅甸一带失联的情况。涉世未深的高中生群体,或许正在成为跨境犯罪集团围猎的对象。
青年群体社会经验匮乏,尚未建立起正确价值观和财富观,容易受到一夜暴富等扭曲财富观的蛊惑,而部分网络平台在内容审核、风险预警、用户保护等方面,主体责任落实仍有提升的空间。年轻学生失联是警钟,也是动员令,根治电诈毒瘤绝非一朝一夕,也非一国一域之事。只有以持之以恒斩断跨境的黑手,以制度铁网封堵犯罪漏洞。才能铲除电诈滋生的土壤,让犯罪之手无所遁形,为年轻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19岁高考生被骗至缅甸已找到:曾进入园区,头发被剃寸头
据封面新闻援引媒体消息,7月19日,记者从多方核实了解到,被诱骗至缅甸失联近半个月的陕西汉中19岁高考生彭某轩,已平安找到。缅方正与中方就跨境交接细节进行最后协商。
7月上旬,缅甸佤邦当地相关部门获悉19岁高考生彭某轩在云南边境失联,疑似进入缅甸境内,随即部署警务力量进行排查。在排查过程中,工作人员获悉,一名疑似彭某轩的少年在缅甸当阳地区被佤邦热心市民救助,经核实确认,该少年正是失联多日的彭某轩。
据彭某轩陈述,其高考后想寻找暑假工作,被网友以“主播岗位”诱骗至云南临沧市沧源县,后被人带至缅甸境内,经多次转车进入某园区,因年龄问题被园区负责人劝返,后被当地好心大哥救助。
19日,彭某轩好友告诉记者,彭某轩父母目前已在云南,其出境前发型并非视频中的寸头。
近日,19岁高考生在西安找暑假工被骗至缅甸,失联超一周,引发关注。母亲杨女士表示,这段时间不断有人私信她,称可以花钱找关系帮其打听,她对此十分谨慎。“我真的想找到孩子,但不想被骗得倾家荡产”。
她称村干部、警方上门对她进行了安抚,也担心她被骗。“我现在一直关注缅甸动态,饭也吃不好,没胃口。有人安慰我说,孩子回不来日子还要过,但我看到其他被骗到缅甸的人能回来,我就希望有人能帮帮我,让我孩子能够回来。”
谎称去西安找暑假工,疑被骗至中缅边境失联
7月13日,杨女士告诉九派新闻记者,她儿子彭宇轩今年19岁,是一名高考复读生,6月28日那天,儿子提出想去西安玩几天,想着孩子复读辛苦,杨女士便答应了他的这次旅行。没过几天,儿子打来电话称想在西安找份暑假工,锻炼一下自己。
“孩子可能觉得闲在家没事干,再加上他去年也做过暑假工,我就同意了。”之后,儿子说自己还在试工,并讲述了工作详情,为了不打扰其上班,此后两人就没再联系。
7月5日,儿子的同学联系到杨女士,她才得知儿子谎称去云南投奔“姑姑”,在当地从事搬运工作,200元一天【2】儿子十分乖巧听话,不会轻易向家人顶嘴
“前几天我每隔一个小时都会给儿子打电话,一直没人接,但7月10日凌晨两点突然打通了。天哪,我的声音都在颤抖。”杨女士说,但接电话的人却是一名口音奇怪的陌生人。
“我就问那个陌生人,手机卡怎么来的,对方说是一个朋友给的。我就想这个人可能认识我儿子,想要一下儿子的联系方式,结果那个人说很困,让我第二天联系,后面就联系不上了。”
杨女士介绍,儿子彭宇轩是一名复读生,高考分数较去年增长一百分。前段时间儿子填报志愿时,还跟家人讨论填报哪所学校,考虑未来方便就业的大学和专业。
她说,她有两个儿子,他们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儿子平时要零花钱都会正常给,但如果金额较多,则会询问用途,并未太过苛刻。儿子十分乖巧听话,也不会轻易向家人顶嘴。
这些天,杨女士一直在关注有人被诱至缅甸,成功回国的新闻报道,“看到这些报道,我内心才涌起一丝丝希望,要不是这点希望支撑着我们,我们家都垮掉了。”
据南昌晚报报道,普洱市孟连县公安局工作人员透露,他们在7月5日接到了关于彭宇轩的报案,但在片区内未发现彭宇轩的行动轨迹,如果确认当事人已抵达缅甸,则需要省公安厅发函到缅甸当地大使馆,由大使馆出面寻人。
前一篇:培养孩子内驱力的5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