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内驱力的5个方法
(2025-07-20 16:49:39)
标签:
情感杂谈 |
分类: 家教 |
培养孩子内驱力的5个方法
经常忍不住一刷手机就刷到半夜,明知道要早起也舍不得放下,刷完之后开始后悔和焦虑;
立下“戒糖”的flag,结果同事一喊喝奶茶,就点开了外卖App;
要出门上班,是因为不想迟到被扣工资…
我们成年人都知道“自律”很重要,可真正能长期坚持下来的,真的很难!
没有内在驱动力的时候,“自律”就是一场硬仗。
我时常在想,我们大人缺乏内驱力,是不是从孩童就开始了?这点我不知道。但是我感觉,我小的时候,我和我身边的小孩一样,父母总是们着急、催促、吼叫,希望“管一管”就能让孩子变得自律。
那么,孩子的自律到底靠“管”还是靠“养”?
我们又该怎么做,才能帮他把这份力量种在心里?
两种模式:外控 vs 内驱
01|外控型“自律”
怕是孩子唯一的动力
我们常误把“听话”当成“自律”。比如孩子一放学就坐下写作业,是因为他想早点完成任务、享受自由时间?还是因为他知道不写会被骂?
前者是内驱,后者是外控。
外控型“自律”的特征通常是:
这种“自律”像是沙雕塔,靠父母的压力堆起来,一旦父母不在,瞬间崩塌。
02|内驱型“自律”
源于“我愿意”,而不是“我必须”
内驱型的孩子,有一种向内的力量。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应该怎么去达成。他们的行为往往不是为了取悦父母,而是为了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体验掌控感和成就感。
内驱型自律的孩子通常表现为:
这种“自律”,是孩子一生的底气。
为什么“越管越不自律”?
不少家长会问:“不管不行啊,一不盯着他就不写作业、不收拾、不吃饭。”其实,不是孩子“天生懒”,而是我们管得太多了。
01|管得越多,孩子越不想负责
父母替孩子做决定、制定计划、安排时间,孩子就越来越依赖外部管理,久而久之,形成“我不动,除非你吼”的模式。
他们学到的不是“要做事”,而是“要等人催”。
02|控制越强,反抗越大
一个控制型家庭常见的画面是:
- “快去写作业!”
- “你又在拖拉!”
- “你烦不烦!”
控制和反抗是一对孪生兄弟。管得越紧,孩子越想逃脱。
03|忽视动机,只看结果
我们常把“结果”当作衡量一切的标准,而忽略了孩子的动机。作业写完了,成绩上来了,但如果过程是压抑、焦虑、被迫的,那种成功是不可持续的。
如果说“自律”是一棵树,那么“内驱力”就是它的根。只有根扎得够深,风吹雨打都不怕。
以下5个方向,是帮助孩子建立内驱力的关键。
01|目标感
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做”
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不会天生就明白“做作业的意义”、“吃饭的节奏”。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个人意义”:
不是说要让孩子总是追求结果,而是要唤起他“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的意识。
02|选择权
让孩子感受到“我在掌控我的生活”
孩子越小,越需要练习“选择”的能力。
而不是大人说什么就做什么,否则他长大会成为那个对生活一无所知、事事焦虑的“被动型成人”。给孩子选择权,并不等于放任,而是划定边界内的自由选择:
这是一种有边界的授权,孩子从中感受到“我有决定权”,也愿意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03|延迟满足
自律的前提是能“等一等”
自律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作者沃尔特·米歇尔说过,“在任何一个领域里有所成就的人,都是长期主义者,因为他们敢进窄门,愿走远路。”
会等、愿意推迟当下的欲望,去换取更长远的收获。这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当孩子体会到“等一等”换来的快乐比“马上拥有”更满足,他就会明白节制的力量。
04|复盘与反馈
比“表扬”更重要的是“理解发生了什么”
很多家长会说:“他今天主动写作业了,我夸了他好几句。”当然,表扬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明白:你是怎么做到的。
“你今天是自己安排的时间对吗?你觉得这样效率高吗?”
“昨天没完成的部分,今天你是怎么补上的?”
这比一句“你真棒”更有意义。它能让孩子开始思考行为与结果的关联,从而建立“行为意识”:我做了什么 →
得到了什么。
这才是内驱力真正开始成长的地方。
05|信任感与榜样
家庭氛围决定孩子自律的高度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父母的信任和榜样。一个被信任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有自我掌控能力的人。一个看到父母也在自律生活的孩子,会更容易模仿这种生活方式。
可以看下这篇文章如何成为自律妈妈。在混乱的世界里,我决定做个长期主义妈妈
试着告诉孩子:
家庭不是训练营,而是一个鼓励成长的温室。你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他能不能长出一颗“我愿意负责”的心。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老师说:
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他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他,内心绝不会听他的话。所以说,陪孩子写作业,不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而是在瓦解好习惯,是对儿童自制力的日渐磨损。
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尹建莉老师的做法,就是给足孩子自由,相信孩子能做好。
——
我们需要孩子不断试错,也需要父母持续信任。
当你看到孩子说:“我今天早点写完作业,这样我晚上就能看会儿绘本”,你就知道他的内驱力,正在悄悄生长。
你给他选择、目标、复盘和等待的机会,就是在为他铺一条真正通往自由的路。别急着“管”,学会“养”。养出一个,自律又自由的孩子,也许是父母能送给孩子最珍贵的成长礼物。
后一篇:斩断电诈黑手,仍需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