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独白”到“共生”:让思维在生生对话中生长

(2025-07-20 16:47:05)
标签:

情感

杂谈

分类: 杂谈
从“独白”到“共生”:让思维在生生对话中生长
 汪降云 

有一间哲学教室


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我们的学生为什么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不爱发言了呢?有时候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回答、行云流水的教案推进,是一节完美的课吗?当我看到孩子们逐渐黯淡的好奇眼神和那种被动听课的状态,我就不断地问自己:我们到底要怎样改变?直到去年,在王道老师的引荐下我遇到了刘璟老师,她将我领进了儿童哲学的世界。
加入这个团队后,我才真正理解什么是“以思促学”。我们共读的每一本书都像一把钥匙:《谁说没人用筷子喝汤》教会我用童真视角解构思维定式,《儿童哲学教育》让我看见课堂可以成为思想的游乐场,《走向深度阅读》重新定义了我对整本书阅读的认知,而《可见的学习》则像一盏灯,照亮了思维可视化的实践路径。



在这些书当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儿童哲学教育》,特别是在刘老师安排的一期与黄睿博士的“你问我答“活动中,黄睿博士采用对话启发的方式让我明白了思维的过程比答案更重要,这也更加坚定了我想将儿童哲思的理念与语文课堂相融合的决心,在自己的课堂上积极探索如何让课堂从教师的“独白”,走向师生、生生的“共生对话”。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谈:





01


困境:语文课堂为何陷入
“独白式对话”?
1.追求“标准答案”

下面这两种对话方式,在你们的课堂上哪种对话出现的频率会高一点?

教师:愚公应该移山吗?

学生A:应该,因为大山挡住了他出门的路。学生B:应该,因为他出门很不方便,要绕很远。

第一种对话是师生间的对话,学生只是想从老师那得到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是没有交集的,学生只是针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思维往往只能达到他认为的那个阶段。有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甚至不会倾听其他孩子的回答,只是沉浸在自己的答案里,追求的只是所谓的标准答案。

教师:愚公应该移山吗?

学生A:应该,因为大山挡住了他出门的路。学生B:我不同意A的观点,因为他出门被大山挡住这个问题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比如说可以直接搬到山那边住,或者开一条隧道。如果只是要跟外面的人联系的话:还可以视频呀。所以他不一定非要把大山移走。

而第二种对话方式是在与老师对话的基础上再去倾听思考同伴的观点,他回答问题的起点是前面一个同学,在他的基础上接着讲或反着讲,而非“独自讲或照着讲”。思维有一定的进阶。长久以往,会培养孩子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而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重要的能力。



2.虚假繁荣的“合唱团现象”

据调研,课堂上教师用“是不是”“对不对”这类闭合性问题达到72%,而这类问题最容易引发课堂上的“合唱”,这种整齐应答声背后,是独立性思考的慢性窒息。

李普曼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缺的不是问题,而是被认真对待的对话。”


02


破局:构建思维对话的四种共生形态



在课堂上教师要创建友好安全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的观点,教师不要着急着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可以将判断对错或好坏的权力交给学生,教师要做的是组织学生进行对话,鼓励学生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学生在观点碰撞中去更深入的理解。组织学生进行思维的对话一般有这样几种逻辑关系——

1.观点相同,理由相同不重复——避免思维冗余

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的观点跟别人相同时,我们不提倡学生重复别人观点。例如在《鹿角和鹿腿》是三年级下册的一则寓言,讲述鹿最初嫌弃细长的腿而欣赏美丽的角,却在逃生时发现腿的实用价值。在初读课文后的讨论中,我发现学生普遍能得出“鹿角和鹿腿各有优点”的共识,但理由高度趋同:“角好看但没用,腿难看但能救命。”这种“观点相同,理由相同”的重复性对话,暴露了学生思维浅表化的问题。

于是我跟学生玩了一个“哲学天平”游戏,我问假如我想提出“角好看但也有用”的观点,你会帮助老师找到什么理由呢?话题又从此拓展开来。

有学生说:“鹿角在打架时可以保护自己,不完全是好看,也有防御功能。”

喜欢看动物百科的孩子说:“角是雄鹿吸引配偶的工具,对种群延续很重要。”

最后还有一个孩子说:“鹿角,像树枝一样确实好看,其实好看也可以有用。看的人心情好,不也是作用吗?例如妈妈买回来的鲜花。”

在这样的讨论中,我们最后引出了“美和有用不是对立关系,要看用什么标准衡量”的哲学思考。

2.观点相同,理由不同可补充——拓展思维广度

在课堂上,学生可能会觉得对于一个问题只要得到一个答案就可以了,不需要深究理由是什么。然而“理由”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能看出学生的思维痕迹。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凡可以多些追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理由?”当有学生提出新的理由时,教师也可以用这样的语言表达赞赏:“虽然你和她的观点一样但你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理由。”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就会尝试从多个方面去进行思考,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而且也会非常乐于“把自己的不同理由表达出来”。

例如在上面我列举的案例中,学生就在针对“好看的东西也可以有用”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理由。“鹿角在打架时可以保护自己,不完全是好看,也有防御功能。”这是从功能的角度提出的理由;“角是雄鹿吸引配偶的工具,对种群延续很重要。”这是从生态的角度给出的理由。“鹿角,像树枝一样确实好看,其实好看也可以有用。看的人心情好,不也是作用吗?例如妈妈买回来的鲜花。”这是从审美角度给出的理由。

理由的多元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看问题的广度,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3.观点不同,理由相同要探讨——深挖思维矛盾 

有时候会在学生发言后,有人认可该生的某些理由,却得出了不同的观点。也就是说第二个学生虽然肯定第一个学生论证中的某些前提,但由于第二个学生还持有另外一些前提,或者因为他的价值观对不同因素赋予的权重不同,结果得到了与第一个人不同的结论。

我们在讨“鹿角和鹿腿谁更重要?为什么?”时。

学生说:“腿更重要!逃生时腿救了鹿的命,角差点害死它。”

这时有个学生说:“我同意 ‘腿能救命很重要’,逃生时腿确实关键。但如果鹿生活在没有猛兽的保护区,不需要逃跑——可是,角能吸引游客拍照,带来食物和保护,这时候角比腿更有用!”

当学生讲到这里的时候,我的脑海里迅速出现了暑假在动物园喂食梅花鹿的情景。这还真的是生活现实。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我同意______(原有观点),在______(情境)中,因为______,我认为______(身体部位)更重要。

于是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出“在选美比赛中,我同意腿能逃命很重要,但比赛只看外表,所以角更重要” “在火灾发生时,我同意角很漂亮,但腿能快速逃跑,所以腿更重要”。于是我们得出“环境不同,价值也不同”的结论。

4.观点不同,理由不同去假设——激活思维创生 

其实在教学中,当观点和理由都不相同时,我们是很难组织学生进行对话的。这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假设的方法来将话题进行下去,这样他们就有了对话的基础。

例如在《鹿腿与鹿角》引导学生进行对话时,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

“腿能救命,比角重要!” 

“角是鹿的尊严,没有角活着也没意义!” 

双方既否定对方观点,又不认可彼此理由,陷入僵局。于是我提出:“假设鹿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你们的结论会变化吗?”

例如,原始森林,有猛兽追击;鹿类选美王国,以角为地位象征。在这样的假设下,讨论得以继续。

有学生说:“这里每天有狼群!腿必须强壮,角太大会卡树枝!”  

也有人补充说:“但角可以撞开灌木丛找路,腿再快也会迷路!”




03


支持:倾听与记录的双翼护

翅膀1:学会倾听——让思维被真正“听见”

戴维斯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可以分为评价性倾听,解释性倾听和诠释学倾听。评价性倾听关注的是“你说的对不对?”,解释性倾听关注的是“你说的是什么意思?”而诠释学倾听,则关注“你所说的会给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带来什么启示。”

我们要慎用评价性倾听。当评价性倾听主宰课堂时,学生的思考就不再朝着求真求美求善的方向,而是努力猜测老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他们担心自己说的不好,表达的欲望就会大大降低。这觉得这也是很多孩子越来越不敢举手发言的原因。

为了在减少评价性倾听的同时,能够有效完成必要的教学评价行为,我们可以试着用主观评价语言来代替客观评价语言,例如,“我觉得我很喜欢……”,“我不太理解……”等。

我们要多用解释性倾听。解释性倾听更关注学生的想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推论,用“你的观点是不是意味着……”或“那你会不会认为……” 这样的句式来构建对学生观点的深度理解。面对解释性倾听的老师,学生会越来越有意识地把自己的观点想清楚再表达,并且提升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条理性。

善用诠释性倾听。诠释学倾听是在愿意基础上思考对方的发言,蕴含着何种有望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是一种对于我们能听出什么的追寻。他的经典句式是“你的说法让我想到了……”

翅膀2:多多记录——让思维有迹可循 

我第1次听黄睿博士的儿童哲学课时,是《要给混沌凿七窍吗?》,当时黄睿老师坐在电脑前,记录学生的观点,很让我震撼。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PPT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课堂,好多老师越来越不喜欢板书了。自从听了黄睿博士的课之后,我开始热衷于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这样做不仅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检查我们的理解是否有误。记录观点还能够帮助学生回应前面的同学的发言。同时写下学生的发言,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

在我的教学当中,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说我记,还有一种请学生自己记下自己的观点。如果我们在记录板书的时候能够借助一些思维导图来记录,会更清晰。





从“独白”到“共生”的转变,本质上是教育范式的根本变革——从知识传授转向思维培育,从标准答案转向多元理解,从单向传输转向协同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思维的助产士,更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最后,让我们共同铭记:每个孩子都是未被发现的苏格拉底,每间教室都可能诞生新的柏拉图学院。让我们携手,在这片孕育思想的土地上,静待思维之花的绚烂绽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